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借问
jiè wèn

【拼音】:jiè wèn

【注音】:ㄐ一ㄝˋㄨㄣˋ

【结构】:借(左右结构)问(半包围结构)

【简体】:借问

【繁体】:借問

字义分解
借问的解释
词语解释
借问jièwèn。(1)敬辞,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借问[jièwèn]⒈敬辞,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例借问酒家何处有?英mayIask;
基础解释
1.询问,打听,发问。2.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3.敬辞。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4.过问。
引证解释
⒈犹询问。引《宋书·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唐任华《寄杜拾遗》诗:“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元萨都剌《宫词》:“骏马骄嘶懒着鞭,晚凉骑过御楼前。宫娥不识中书令,借问谁家美少年。”⒉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引晋陶潜《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唐韩愈《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宋姜夔《昔游诗》:“朝发黄陵祠,暮至赤沙曲。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⒊向人打听情况时所用的敬辞。犹言请问。引《水浒传》第三回:“史进道;‘借问经略府内有个东京来的王教头吗?’”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邓秀梅停步问道:‘借问一声,乡政府是哪个屋场?’”⒋过问。《旧唐书·刘仁轨传》:“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引贞观、永徽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弔祭,追赠官职,亦有迴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显庆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宋梅尧臣《村豪》诗:“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网络解释
借问借问,指询问;请问。为向人打听情况时的客气话。见《宋书·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
综合释义
询问。《宋书·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唐任华《寄杜拾遗》诗:“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元萨都剌《宫词》:“骏马骄嘶懒着鞭,晚凉骑过御楼前。宫娥不识中书令,借问谁家美少年。”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晋陶潜《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唐韩愈《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宋姜夔《昔游诗》:“朝发黄陵祠,暮至赤沙曲。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向人打听情况时所用的敬辞。《水浒传》第三回:“史进道;‘借问经略府内有个东京来的王教头吗?’”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邓秀梅停步问道:‘借问一声,乡政府是哪个屋场?’”过问。《旧唐书·刘仁轨传》:“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贞观、永徽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弔祭,追赠官职,亦有迴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显庆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宋梅尧臣《村豪》诗:“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网友释义
借问,指询问;请问。为向人打听情况时的客气话。见《宋书·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
汉语大词典
(1).犹询问。《宋书·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唐任华《寄杜拾遗》诗:“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元萨都剌《宫词》:“骏马骄嘶懒着鞭,晚凉骑过御楼前。宫娥不识中书令,借问谁家美少年。”(2).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晋陶潜《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唐韩愈《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宋姜夔《昔游诗》:“朝发黄陵祠,暮至赤沙曲。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3).向人打听情况时所用的敬辞。犹言请问。《水浒传》第三回:“史进道;‘借问经略府内有个东京来的王教头吗?’”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邓秀梅停步问道:‘借问一声,乡政府是哪个屋场?’”(4).过问。《旧唐书·刘仁轨传》:“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贞观、永徽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职,亦有回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显庆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宋梅尧臣《村豪》诗:“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国语辞典
询问。借问[jièwèn]⒈询问。引《宋书·卷八七·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惠开素严,自下莫敢违犯。」唐·任华〈寄杜拾遗〉诗:「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⒉请问。为向人打听情况时的客气话。引唐·崔颢〈长干曲〉四首之一:「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水浒传·第三回》:「史进道:『借问经略府内有个东京来的五教头吗?』」⒊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引晋·陶渊明〈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唐·韩愈〈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
辞典修订版
询问。《宋书.卷八七.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惠开素严,自下莫敢违犯。」唐.任华〈寄杜拾遗〉诗:「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请问。为向人打听情况时的客气话。唐.崔颢〈长干曲〉四首之一:「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水浒传.第三回》:「史进道:『借问经略府内有个东京来的五教头吗?』」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晋.陶渊明〈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唐.韩愈〈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
其他解释
藉人而问之,故曰借问。《宋书·王微传》:「每见世人文赋书论,无所是非,不解处,即日借问。」;晋、陶潜〈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唐、卢照邻〈长安古意〉:「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唐、杜甫〈后出塞〉诗:「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其他释义
敬辞,用于向人打听事情:~这里离城还有多远?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借问造句
1.千山万水只等闲,风吹雨打家常饭,受苦受累不言弃,心中无怨亦无悔,镜头捕捉情与感,笔下记录是与非,借问世间谁英雄,众所周知是记者。节日快乐!
2.飘落掌心难留住,借问此花可攀摘?大雪断断续续的下了五天,让本就寂静的雪山更显萧杀。
3.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4.蓬头稚子学垂纶,世间难得是童真;侧坐莓苔草映身,多些童心快乐临。路人借问遥招手,忧愁烦恼摇摇头;怕得鱼惊不应人,幸福在身往前奔。愿你保持童心,快乐永在!
5.窗前明月几时有,已是黄花满枝头,借问酒家何处有,一醉方能减千愁。举杯愿能邀明月,低头却是愁更愁。我愿愁能随风去,事事如意楼上楼。
6.树大招风,猪肥招瘦肉精;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地沟油;借问馒头何处有,牧童遥指染色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熏生姜。
7.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8.清明时节雨纷纷,送你一把遮风挡雨的伞。路上行人欲断魂,送你一道消灾辟邪的符。借问酒家何处有?送你一壶暖胃暖心的酒。领取地点:快乐的杏花村。
9.借问江潮与海水,思念之潮不停歇。何似君情与妾心,只愿体康把吾念。相恨不如潮有信,浪潮送福愿君安。相思始觉海非深,心意浓浓把爱存。距离的爱,远方的思念,愿有情人永远相爱,。
10.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借问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