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清议
qīng yì

【拼音】:qīng yì

【注音】:ㄑ一ㄥ一ˋ

【结构】:清(左右结构)议(左右结构)

【简体】:清议

【繁体】:清議

字义分解
清议的解释
词语解释
清议qīngyì。(1)公正的议论。清议[qīngyì]⒈公正的议论。例其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南史·宋武帝纪》英justcomment;
基础解释
1.公正的议论。2.对时政或政治人物的批评议论。
引证解释
⒈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引《艺文类聚》卷二二引三国魏曹羲《至公论》:“厉清议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见其功也。”《晋书·傅玄传》:“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於朝野,使天下无復清议。”清顾炎武《日知录·清议》:“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东汉后期,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腐败,农民起义的浪潮此伏彼起,官僚和知识分子中间,也对当权的统治者不断地发出抗议,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叫做‘清议’。”
网络解释
清议清议:东汉历史事件
综合释义
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艺文类聚》卷二二引三国魏曹羲《至公论》:“厉清议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见其功也。”《晋书·傅玄传》:“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於朝野,使天下无復清议。”清顾炎武《日知录·清议》:“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东汉后期,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腐败,农民起义的浪潮此伏彼起,官僚和知识分子中间,也对当权的统治者不断地发出抗议,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叫做‘清议’。”
网友释义
清议,汉语词汇。拼音:qīngyì指公正的议论。见《南史·宋武帝纪》:“其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
汉语大词典
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艺文类聚》卷二二引三国魏曹羲《至公论》:“厉清议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见其功也。”《晋书·傅玄传》:“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清顾炎武《日知录·清议》:“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东汉后期,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腐败,农民起义的浪潮此伏彼起,官僚和知识分子中间,也对当权的统治者不断地发出抗议,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叫做‘清议’。”
国语辞典
对时政或政治人物的批评议论。清议[qīngyì]⒈对时政或政治人物的批评议论。引《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张温传》:「艳性狷厉,好为清议。」
辞典修订版
对时政或政治人物的批评议论。《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张温传》:「艳性狷厉,好为清议。」
其他释义
1.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
清议造句
1.天津教案后,曾国藩曾感叹自己“内疚神明,外惭清议”。
2.窃惟祥等猥以菲材,谬膺重任,来欧半载,事与愿违,内疚神明,外惭清议,自此以往利害得失殊难逆睹。
3.“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举里选,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议,终身不齿。
4.除了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外,在日本内阁大臣犬养毅家,梁启超结识了孙中山。
5.在日期间,梁启超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宣传改良。
6.自古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又“性刚好斗,负气健讼”,秦腔就是这种性格的表现方式,所以,演出这种负气诉讼的戏,别的剧种很难与秦腔相比。
7.无其罪而虚受恶名者,蠹鱼也;有其罪而恒逃清议者,蜘蛛也。
8.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馀年。 
9.群谤丛集,曾氏愧悔无已,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10.群谤丛集,众口铄金,曾氏愧悔无已,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清议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