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阿罗汉
ā luó hàn

【拼音】:ā luó hàn

【注音】:ㄚㄌㄨㄛˊㄏㄢˋ

【结构】:阿(左右结构)罗(上下结构)汉(左右结构)

【简体】:阿罗汉

【繁体】:阿羅漢

字义分解
阿罗汉的解释
词语解释
阿罗汉āluóhàn。(1)佛教用语∶梵语的音译,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对断绝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脱了烦恼、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种称呼。又叫“罗汉”。阿罗汉[āluóhàn]⒈佛教用语:梵语的音译,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对断绝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脱了烦恼、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种称呼。又叫“罗汉”例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宋·沈括《梦溪笔谈》英Arhat;
基础解释
意译“应供”“无生”,即当受众生供养。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
引证解释
⒈梵语Arhat的译音。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教亦用称断绝嗜欲,解脱烦恼,修得小乘果的人。引《百喻经·入海取沉水喻》:“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昔健驮逻国有阿罗汉,常受此池龙王供养。”元本高明《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阿罗汉圣相威仪,比雪山三十六万亿佛。”清赵翼《游金陵杂诗》:“灵山五百阿罗汉,一个观音请客难。”宋陈善《扪虱新话·王右丞画渡水罗汉》:“王右丞作《雪里芭蕉》,盖是戏弄翰墨,不顾寒暑,今世传右丞所画渡水罗汉,亦是意也。而山谷云:‘阿罗皆具神通,何至拖泥带水如此。’”《西游记》第三六回:“不曾丢瓦抛砖伤佛殿,阿罗脸上剥真金。”
网络解释
阿罗汉(佛教术语)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
综合释义
梵语的音译,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对断绝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脱了烦恼、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种称呼。又叫“罗汉”。《百喻经·入海取沉水喻》:“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昔健驮逻国有阿罗汉,常受此池龙王供养。”元本高明《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阿罗汉圣相威仪,比雪山三十六万亿佛。”清赵翼《游金陵杂诗》:“灵山五百阿罗汉,一个观音请客难。”宋陈善《扪虱新话·王右丞画渡水罗汉》:“王右丞作《雪里芭蕉》,盖是戏弄翰墨,不顾寒暑,今世传右丞所画渡水罗汉,亦是意也。而山谷云:‘阿罗皆具神通,何至拖泥带水如此。’”《西游记》第三六回:“不曾丢瓦抛砖伤佛殿,阿罗脸上剥真金。”
汉语大词典
梵语Arhat的译音。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教亦用称断绝嗜欲,解脱烦恼,修得小乘果的人。《百喻经·入海取沉水喻》:“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昔健驮逻国有阿罗汉,常受此池龙王供养。”元本高明《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阿罗汉圣相威仪,比雪山三十六万亿佛。”清赵翼《游金陵杂诗》:“灵山五百阿罗汉,一个观音请客难。”宋陈善《扪虱新话·王右丞画渡水罗汉》:“王右丞作《雪里芭蕉》,盖是戏弄翰墨,不顾寒暑,今世传右丞所画渡水罗汉,亦是意也。而山谷云:‘阿罗皆具神通,何至拖泥带水如此。’”《西游记》第三六回:“不曾丢瓦抛砖伤佛殿,阿罗脸上剥真金。”
国语辞典
佛教的果位。为梵语arahan的音译。意为杀贼、应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罗汉是究竟的解境界,与佛果无别,但大乘佛教兴起后,将阿罗汉贬低,视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还有菩萨和佛陀的果位。阿罗汉[āluóhàn]⒈佛教的果位。为梵语arahan的音译。意为杀贼、应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罗汉是究竟的解境界,与佛果无别,但大乘佛教兴起后,将阿罗汉贬低,视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还有菩萨和佛陀的果位。引《阿育王传·卷五》:「说法已竟,便得阿罗汉。」
辞典修订版
佛教的果位。为梵语arahan的音译。意为杀贼、应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罗汉是究竟的解境界,与佛果无别,但大乘佛教兴起后,将阿罗汉贬低,视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还有菩萨和佛陀的果位。《阿育王传.卷五》:「说法已竟,便得阿罗汉。」也称为「罗汉」。
其他释义
见〖罗汉〗。[arhat]
阿罗汉造句
1.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2.阿罗汉神功正是罗汉堂的内功绝学,修成之后,内气浑厚,吐纳有力,且气劲游走全身,精炼体魄,相当于是一门铁布衫般的硬功,可反弹对手招法劲气。
3.虽然世尊、阿罗汉、正自觉者入般涅槃为时已久,我们信赖他、崇敬他而出家。
4.根据一位阿罗汉的指示,经行禅思时,在身体上和心智上都要予以善加守护。
5.我们说他已经成神、成仙、成为肉身菩萨、成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
6.他们以简陋的床具或草铺卧于低矮之处以阿罗汉为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萨。
7.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叫“阿罗汉”,简称“罗汉”。
8.因此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有余依涅盘,还要努力前进,加行用功,来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从空出假,才能称为大阿罗汉,得证无余依涅盘。
9.又舍利佛,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
10.一修行,没几天就证得阿罗汉果。
阿罗汉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