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下五旗
xià wǔ qí

【拼音】:xià wǔ qí

【注音】:ㄒ一ㄚˋㄨˇㄑ一ˊ

【结构】:下(独体结构)五(独体结构)旗(左右结构)

【简体】:下五旗

【繁体】:下五旗

字义分解
下五旗的解释
词语解释
清代兵制。顺治后,满州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下五旗[xiàwǔqí]⒈清代兵制。顺治后,满州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
基础解释
清代兵制。
引证解释
⒈清代兵制。顺治后,满州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引清昭槤《啸亭杂录·汉军初制》:“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
网络解释
下五旗满洲八旗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下五旗居上三旗之后。由皇帝亲领的三旗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的五旗为“下五旗”。清朝入关前下五旗为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镶蓝旗;入关后顺治皇帝凭借中央政权的政治经济力量,掌握正白旗,拨出正蓝旗,下五旗调整为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蓝旗。
综合释义
清代兵制。顺治后,满州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清昭槤《啸亭杂录·汉军初制》:“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清代兵制。顺治后,满州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
汉语大词典
清代兵制。顺治后,满州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清昭梿《啸亭杂录·汉军初制》:“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
其他解释
八旗中,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谓之下五旗。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旗,天子所自将为上三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清会典事例·八旗都统·佐领》:「下五旗包衣,原定下五旗包衣佐领:正红旗满州佐领六、满州管领二、满州分管三、旗鼓分管七;镶白旗满州佐领三、旗鼓分管二;镶红旗满州佐领四、旗鼓佐领一、满州管领二、满州分管一;镶蓝旗满州佐领六、旗鼓佐领三、满州管领一。」
其他释义
1.清代兵制。顺治后,满州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
下五旗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