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假道
jiǎ dào

【拼音】:jiǎ dào

【注音】:ㄐ一ㄚˇㄉㄠˋ

【结构】:假(左右结构)道(半包围结构)

【简体】:假道

【繁体】:假道

字义分解
假道的解释
词语解释
假道jiǎdào。(1)经由;取道。假道[jiǎdào]⒈经由;取道。英via;bywayof;
基础解释
经由;取道
引证解释
⒈借路。引《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杜预注:“自晋适虢,途出於虞,故借道。”《南齐书·张欣泰传》:“及虏引退,而洲上餘兵万人,求输五百匹马假道,慧景欲断路攻之。”《新五代史·杂传·赵匡凝》:“李克用遣人以书币假道于匡凝,以聘于杨行密。”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秦国这次派遣使臣到韩国来的意思,一面是来报聘,一面是想假道。”⒉犹言借助。引《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义,以游逍遥之虚,食於苟简之田,立於不贷之圃。”朱光潜《诗论》第六章:“诗是直接打动情感的,不应假道于理智。”⒊宽容诱导。引《荀子·王制》:“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
网络解释
假道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综合释义
借路。《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杜预注:“自晋适虢,途出於虞,故借道。”《南齐书·张欣泰传》:“及虏引退,而洲上餘兵万人,求输五百匹马假道,慧景欲断路攻之。”《新五代史·杂传·赵匡凝》:“李克用遣人以书币假道于匡凝,以聘于杨行密。”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秦国这次派遣使臣到韩国来的意思,一面是来报聘,一面是想假道。”犹言借助。《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义,以游逍遥之虚,食於苟简之田,立於不贷之圃。”朱光潜《诗论》第六章:“诗是直接打动情感的,不应假道于理智。”宽容诱导。《荀子·王制》:“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假道[jiǎdào]借路经过。《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攻虢。」《新五代史.卷四一.杂传.赵匡凝传》:「晋王李克用遣人以书币假道于匡凝,以聘于杨行密,求归俨等。」也作「假道」。借助。《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以宽容的态度诱导。《荀子.王制》:「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
网友释义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汉语大词典
(1).借路。《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杜预注:“自晋适虢,途出于虞,故借道。”《南齐书·张欣泰传》:“及虏引退,而洲上馀兵万人,求输五百匹马假道,慧景欲断路攻之。”《新五代史·杂传·赵匡凝》:“李克用遣人以书币假道于匡凝,以聘于杨行密。”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秦国这次派遣使臣到韩国来的意思,一面是来报聘,一面是想假道。”(2).犹言借助。《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朱光潜《诗论》第六章:“诗是直接打动情感的,不应假道于理智。”(3).宽容诱导。《荀子·王制》:“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
国语辞典
借路经过。《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攻虢。」《新五代史.卷四一.杂传.赵匡凝传》:「晋王李克用遣人以书币假道于匡凝,以聘于杨行密,求归俨等。」也作「假道」。假道[jiǎdào]⒈借路经过。也作「假道」。引《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攻虢。」《新五代史·卷四一·杂传·赵匡凝传》:「晋王李克用遣人以书币假道于匡凝,以聘于杨行密,求归俨等。」⒉借助。引《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⒊以宽容的态度诱导。引《荀子·王制》:「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英语via,bywayof德语gegenüber法语via
辞典修订版
借路经过。《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攻虢。」《新五代史.卷四一.杂传.赵匡凝传》:「晋王李克用遣人以书币假道于匡凝,以聘于杨行密,求归俨等。」也作「假道」。借助。《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以宽容的态度诱导。《荀子.王制》:「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
其他解释
1.借道以经过也。《左传·僖公五年》:「假道于虞,以伐虢。」;《孟子·万章上》:「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史记·春申君传》:「秦踰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
其他释义
1.借路。2.犹言借助。3.宽容诱导。
假道造句
1.从这些字句看出,作者仍是推崇《四书》的,他鄙视的是那种“国贼禄鬼”的假道学,认为他们篡改了圣贤之言,把圣贤思想当作了名利的敲门砖。
2.于是少女樱唇倏忽翘起,心口不一地哼了一声,道“吕波光,你这个挨千刀的臭牛鼻子假道士……若再胡言乱语,小心,小心姑奶奶我……我打得你满地找牙。
3.田畴,他是不会借道给我们用的,难道他不害怕你给他来个‘假道灭虢’。
4.必须从北方假道匈牙利调派新的部队.一切都需要临时筹措.
5.徐荣一眼看穿此计乃假道灭虢之计,就跟周瑜向刘备借道讨伐西川一样,玩的都是一个调调。
6.施一向尊重知识分子与社会运动人士,对墙头草或曲学阿世的学者,施从不正眼对待他们,尤其对当权者过分恭维的假道学,向来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
7.李贽主张真才实学,反对不知世务的儒生,反对空谈性命的假道学。
8.我并不是假道学、一本正经,但问题在那儿,我们必须能够用实际的方式了解和应对它。
9.有两个道学先生观点不同,都说自己是真道学,别人是假道学,争论不休,于是请孔子给判断一下。
10.滚出去,带着这个平胸的假道学一起出去。
假道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