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明代北方民俗,妇女在元宵或正月十六日夜相率出游,以祛除百病。走百病[zǒubǎibìng]⒈明代北方民俗,妇女在元宵或正月十六日夜相率出游,以祛除百病。
引证解释
⒈明代北方民俗,妇女在元宵或正月十六日夜相率出游,以祛除百病。引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夜游寺观,谓之走百病。”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七:“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摸正阳门钉以祓除不祥,名走百病。”端木蕻良《曹雪芹》第九章:“还不到正月十六呢,就走百病?”
网络解释
走百病走百病,又称‘游百病’‘散百病’等,是明清以来北方的传统民俗文化,有的在正月十五日,但多在正月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午夜,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综合释义
明代北方民俗,妇女在元宵或正月十六日夜相率出游,以祛除百病。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夜游寺观,谓之走百病。”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七:“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摸正阳门钉以祓除不祥,名走百病。”端木蕻良《曹雪芹》第九章:“还不到正月十六呢,就走百病?”走百病[zǒubǎibìng]古代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避灾求福的活动,称为「走百病」。南朝梁.宗檩《荆楚岁时记.正月》:「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清.徐釚《南州草堂词话.卷上》:「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一夜出游,名『走桥』,摸正阳门钉,以祓除不祥,亦名『走百病』。」
汉语大词典
明代北方民俗,妇女在元宵或正月十六日夜相率出游,以祛除百病。明谢肇浙《五杂俎·天部二》:“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夜游寺观,谓之走百病。”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七:“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摸正阳门钉以祓除不祥,名走百病。”端木蕻良《曹雪芹》第九章:“还不到正月十六呢,就走百病?”
国语辞典
古代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避灾求福的活动,称为「走百病」。走百病[zǒubóbìng]⒈古代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避灾求福的活动,称为「走百病」。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清·徐?《南州草堂词话·卷上》:「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一夜出游,名『走桥』,摸正阳门钉,以祓除不祥,亦名『走百病』。」
辞典修订版
古代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避灾求福的活动,称为「走百病」。南朝梁.宗檩《荆楚岁时记.正月》:「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清.徐釚《南州草堂词话.卷上》:「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一夜出游,名『走桥』,摸正阳门钉,以祓除不祥,亦名『走百病』。」
其他释义
1.明代北方民俗,妇女在元宵或正月十六日夜相率出游,以祛除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