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儒道
rú dào

【拼音】:rú dào

【注音】:ㄖㄨˊㄉㄠˋ

【结构】:儒(左右结构)道(半包围结构)

【简体】:儒道

【繁体】:儒道

字义分解
儒道的解释
词语解释
儒家的道德原则。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儒道[rúdào]⒈儒家的道德原则。⒉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⒊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
引证解释
⒈儒家的道德原则。引《荀子·子道》:“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羣,而意实卓尔矣。”⒉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引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儒道在汉为讖讳所杂,在宋为二氏所杂。”⒊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引《三国志·魏志·锺会传》:“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餘卒。”
网络解释
儒道(儒家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对原始道教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与儒家思想同样重要的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是生长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它以道家学说、神仙思想为主,广泛地吸收了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
综合释义
儒家的道德原则。《荀子·子道》:“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羣,而意实卓尔矣。”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儒道在汉为讖讳所杂,在宋为二氏所杂。”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三国志·魏志·锺会传》:“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餘卒。”儒道[rúdào]儒者之道。《荀子·子道》:「言以类接,则儒道毕矣。」;《三国志·魏书·锺会传》:「好论儒道,辞才逸辨。」;唐、杜荀鹤〈将归山逢友人〉诗:「儒为君子儒,儒道不妨孤。」
汉语大词典
(1).儒家的道德原则。《荀子·子道》:“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群,而意实卓尔矣。”(2).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儒道在汉为谶讳所杂,在宋为二氏所杂。”(3).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三国志·魏志·钟会传》:“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馀卒。”
其他解释
1.儒者之道。《荀子·子道》:「言以类接,则儒道毕矣。」;《三国志·魏书·锺会传》:「好论儒道,辞才逸辨。」;唐、杜荀鹤〈将归山逢友人〉诗:「儒为君子儒,儒道不妨孤。」
其他释义
1.儒家的道德原则。2.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3.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
儒道造句
1.但在国姓爷看来,违反儒道天理不容。
2.“刚柔并济,儒道兼修”是陈励子的生活理想,“文若春华,思若涌泉”是“文思杯”全国征文大赛对你的期翼,那。
3.风雅颂,空前发皇;儒道释,兼蓄并容。
4.贾生意象的形成与儒道两种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不无关系。
5.其以中外群圣,建言所黜,儒道众智,发论是除。
6.天仁大陆是儒道世界,遵从三纲五常,一家之中,拥有士族身份的家主最大。
7.那时,罗风便想要带其拜入仙门,奈何,这副身躯的原主人,却是读书读迂了的人,秉承儒道,敬鬼神而远之,根本不愿意。
8.第一层是非真即假,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观,第二层是儒道的相生相待观,即辩证观,第三层是佛家的观照,直接面对体验,物我两忘。
9.这是一个儒道成圣的故事,儒家教化万民,道家替天行道,此时佛教大兴、道教赢弱、百家艰难、十国相争,巫妖虎视眈眈,蛮族屠城作乱。
10.岳麓山融儒道释三家文化集于一体,成就了各自文化精髓的体系。
儒道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