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目不识丁mùbùshídīng。(1)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
基础解释
一个大字都不认识。
引证解释
⒈连丁字都不识。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引语出《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明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誥敕之馆,目不识丁。”《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清昭槤《啸亭杂录·苏昌》:“其子富纲为滇督几二十年……目不识丁,凡有文稿,皆倩吏胥讲释,合省传为笑柄。”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说起大众来,界限宽泛得很,其中包括着各式各样的人,但即使‘目不识丁’的文盲,由我看来,其实也并不如读书人所推想的那么愚蠢。”
综合释义
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袴子弟,你难产也不反抗?◎巴金《家》二十五
网友释义
目不识丁(mùbùshídīng),指连一个字也不认得,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其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构成主谓结构。历史上曾有关于目不识丁的争议,认为丁字应为“个”字,“丁”不过是古人的讹传;同时,历史上也有不少关于目不识丁的故事和典故,甚至出现过目不识丁的皇帝。
国语辞典
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参见「不识一丁」条。
辞典修订版
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参见「不识一丁」条。《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村气射人的,就是王侯贵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心内却没半分诚敬。」
辞典简编版
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语本《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 【造句】虽然他的父母都目不识丁,却培育出这个学问渊博的孩子。
成语词典版
01.明.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诰敕之馆,目不识丁。」02.《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03.《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村气射人的,就是王侯贵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心内却没半分诚敬。」04.《隋唐演义.第一七回》:「惠及是他最小儿子,倚着门廕,少不得做了官。目不识丁,胸无点墨。」05.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余在都时,永之引见满洲学士春台。春自云:『年三十时,目不识丁,从一禅师静坐三月,颇以为苦。』」06.《济公传.第一八一回》:「我们这座村庄,有七八十户人家,有三四辈人,没有一人认字的,都是目不识丁。」07.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不数年间,变富贵为贫贱。有寄人门下者,有饿莩乞丏(丐)者,或仅守厥家,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
其他释义
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出处
宋·洪迈《容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
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