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五印度
wǔ yìn dù

【拼音】:wǔ yìn dù

【注音】:ㄨˇ一ㄣˋㄉㄨˋ

【结构】:五(独体结构)印(左右结构)度(半包围结构)

字义分解
五印度的解释
词语解释
即印度。古印度区划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故称。此种划分起源甚早,《往世书》中即已有之。五印度[wǔyìndù]⒈即印度。古印度区划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故称。此种划分起源甚早,《往世书》中即已有之。
引证解释
⒈即印度。古印度区划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故称。此种划分起源甚早,《往世书》中即已有之。参见“五天竺”。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五印度之境,周九万餘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清魏源《圣武记》卷五:“佛法出五印度。”亦省作“五印”。梁启超《知耻学会叙》:“五印毒物,天下所视为虺命为鴆,乃徧国种之,徧国嗜之。”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唐时因印度分为五部分,故称五印。”
网络解释
五印度五印度的拼音是wǔyìndù,注音是ㄨˇㄧㄣˋㄉㄨˋ,意为印度
综合释义
即印度。古印度区划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故称。此种划分起源甚早,《往世书》中即已有之。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五印度之境,周九万餘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清魏源《圣武记》卷五:“佛法出五印度。”亦省作“五印”。梁启超《知耻学会叙》:“五印毒物,天下所视为虺命为鴆,乃徧国种之,徧国嗜之。”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唐时因印度分为五部分,故称五印。”参见“五天竺”。
汉语大词典
即印度。古印度区划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故称。此种划分起源甚早,《往世书》中即已有之。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五印度之境,周九万馀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清魏源《圣武记》卷五:“佛法出五印度。”亦省作“五印”。梁启超《知耻学会叙》:“五印毒物,天下所视为虺命为鸩,乃遍国种之,遍国嗜之。”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唐时因印度分为五部分,故称五印。”参见“五天竺”。
其他释义
1.即印度。古印度区划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故称。此种划分起源甚早,《往世书》中即已有之。
五印度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