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父为子隐
fù wéi zǐ yǐn

【拼音】:fù wéi zǐ yǐn

【注音】:ㄈㄨˋㄨㄟˊㄗˇ一ㄣˇ

【词性】:成语。

【简体】:父为子隐

【繁体】:父為子隱

字义分解
父为子隐的解释
词语解释
父亲为儿子隐瞒劣迹。⒈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综合释义
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上下家和顺。◎元·无名氏《九世同堂》
国语辞典
父为子隐[fùwèizǐyǐn]⒈父亲为儿子隐瞒劣迹。引《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三折》:「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父为子隐,上下家和顺。」成语解释父为子隐
辞典修订版
父亲为儿子隐瞒劣迹。《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三折》:「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父为子隐,上下家和顺。」
成语词典版
修订本参考资料:父亲为儿子隐瞒劣迹。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三折: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父为子隐,上下家和顺。
其他释义
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出处
《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父为子隐造句
1.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作出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论述。
2.像侯彧这类官场“啃老族”啃出的巨大监管漏洞,必须尽快堵上,否则,“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父子腐败联盟”还会堂而皇之地出现。
3.如孔子所言,“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影片的主要矛盾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亲情与法不容情原则的相互纠葛。
4.“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倡“亲亲相为隐”、“同居相为隐”。
5.“亲亲得相首匿”源自《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6.孔子在《论语·子路》里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7.“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汉代建立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允许亲属之间隐匿犯罪。
8.中国古代伦理观念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传统与依法治国所要求的遵法守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矛盾。 
9.小义护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亦是美德;大义灭亲,杀忤逆之子,族人认可。
10.孔子回答,“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父为子隐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