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打草惊蛇
dǎ cǎo jīng shé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注音】:ㄉㄚˇㄘㄠˇㄐ一ㄥㄕㄜˊ

【词性】:动词、成语。

【简体】:打草惊蛇

【繁体】:打草驚蛇

字义分解
打草惊蛇的解释
词语解释
打草惊蛇dǎcǎo-jīngshé。(1)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作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打草惊蛇[dǎcǎojīngshé]⒈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作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例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水浒传》英beatthegrassandfrightenawaythesnake;(fig)actrashlyandalerttheenemy;
基础解释
比喻行动不够机密、严谨,使对方有所警觉和准备。
引证解释
⒈亦作“打草蛇惊”。引语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惊。’为好事者口实焉。”《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注云:“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鸞,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回:“老武赶紧告诉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打草惊蛇,就会坏了大事。”《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説何法?’师曰:‘打草蛇惊。’”宋朱熹《答黄仁卿书》:“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综合释义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空自去“~”,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网友释义
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汉语大词典
喻惩彼戒此。语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注云:“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惊动对方。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鸾,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回:“老武赶紧告诉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打草惊蛇,就会坏了大事。”亦作“打草蛇惊”。《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宋朱熹《答黄仁卿书》:“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国语辞典
语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打草惊蛇比喻某甲受到惩戒,而使某乙知所警惕。后多比喻行事不密,使对方有所察觉,预先防备。打草惊蛇[dǎcǎojīngshé]⒈语本宋·郑文宝打草惊蛇比喻某甲受到惩戒,而使某乙知所警惕。后多比喻行事不密,使对方有所察觉,预先防备。引《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水浒传·第二九回》:「空自打草惊蛇,倒乞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成语解释打草惊蛇
辞典修订版
语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打草惊蛇比喻某甲受到惩戒,而使某乙知所警惕。后多比喻行事不密,使对方有所察觉,预先防备。《水浒传.第二九回》:「空自打草惊蛇,倒乞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辞典简编版
比喻行事不谨慎,使对方察觉而有所防备。语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造句】我们最好先按兵不动,免得打草惊蛇,反而着了他们的道儿。
成语词典版
01.《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龙云:『养子代老。』慈云:『打草惊虵(蛇)。』」02.《五灯会元.卷一五.泐潭怀澄禅师》:「师一日见僧披衲,师曰:『得恁么好针线?』曰:「只要牢固。』师曰:『打草惊蛇作甚么?』曰:『客来须看。』」03.《景德传灯录.附录.天童宏智和尚疏》:「打草惊蛇之句,探竿影草之功。」04.《水浒传.第二八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05.《西游记.第六七回》:「行者见了笑道:『妖怪走了,你还扑甚的了?』八戒道:『老猪在此打草惊蛇哩!』」06.《醒世恒言.卷二零.张廷秀逃生救父》:「如今若去,便是打草惊蛇,必被躲过,可不劳而无功,却又错了会试!」07.《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08.《醒世姻缘传.第八回》:「若只依了晁夫人之分付,据实学舌,倒也是打草惊蛇,他却又增添上了许些。」
其他释义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典故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出处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近反义词
打草惊蛇造句
1.凌晨从档案柜上跳了起来,快速把女孩捣腾出来的东西归回原地,免得引起张百川的注意,打草惊蛇就不妙了。
2.你最好别打草惊蛇,老板很喜欢,而你只是没没无闻的小人物。还是放聪明点儿,别吭声,等待时机。
3.这次行动千万要保密,不能打草惊蛇
4.侦破工作应谨慎保密,不要打草惊蛇
5.你就打听些这样的小消息,还让我埋伏的死士都给暴光了,打草惊蛇了还想要报酬啊。
6.计划不周密,轻举妄动,就会打草惊蛇,给你们下一步破案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7.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打草惊蛇,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
8.对方似仍未察觉,我们先按兵不动,免得打草惊蛇
9.警方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所以派出便衣警察埋伏在四周。
10.为防走漏消息打草惊蛇,行动部署严格保密,部署会上各区执法人员仅知道“一会儿有查抄行动”,并不知晓行动的具体地点和时间。
打草惊蛇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