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昆曲
kūn qǔ

【拼音】:kūn qǔ

【注音】:ㄎㄨㄣㄑㄨˇ

【词性】:名词。

【结构】:昆(上下结构)曲(独体结构)

【繁体】:崑曲

字义分解
昆曲的解释
词语解释
昆曲kūnqǔ。(1)流行于中国江苏南部(南昆)及北京、河北(北昆)等地的剧种,用昆腔演唱。昆曲[kūnqǔ]⒈流行于中国江苏南部(南昆)及北京、河北(北昆)等地的剧种,用昆腔演唱。英Kunquopera;
基础解释
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引证解释
⒈亦称“崑山曲”。即昆腔。参见“崑腔”。引清赵翼《风气》诗:“崑曲更絃索,京靴走里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贡士》:“忽见心头有小人出,长仅半尺;道冠儒服,作俳优状。唱崑山曲,音调清彻。”《乘龙佳话序》:“自有京调梆子腔,而崑曲不兴,大雅沦亡,正声寥寂。”⒉指昆剧。详该条。⒊指昆腔。参见“昆腔”。引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二:“张季鸾似乎也很得意,他还大声地哼出了他最得意的昆曲。”冰心《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吹笛子的杨先生来了,问小姐今晚上还练习不练习昆曲。”
网络解释
昆曲昆曲(KunOpera),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综合释义
亦称“崑山曲”。即昆腔。清赵翼《风气》诗:“崑曲更絃索,京靴走里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贡士》:“忽见心头有小人出,长仅半尺;道冠儒服,作俳优状。唱崑山曲,音调清彻。”《乘龙佳话序》:“自有京调梆子腔,而崑曲不兴,大雅沦亡,正声寥寂。”参见“崑腔”。指昆剧。详该条。指昆腔。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二:“张季鸾似乎也很得意,他还大声地哼出了他最得意的昆曲。”冰心《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吹笛子的杨先生来了,问小姐今晚上还练习不练习昆曲。”参见“昆腔”。
汉语大词典
亦称“昆山曲”。即昆腔。清赵翼《风气》诗:“昆曲更弦索,京靴走里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贡士》:“忽见心头有小人出,长仅半尺;道冠儒服,作俳优状。唱昆山曲,音调清彻。”《乘龙佳话序》:“自有京调梆子腔,而昆曲不兴,大雅沦亡,正声寥寂。”参见“昆腔”。(1).指昆剧。详该条。(2).指昆腔。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二:“张季鸾似乎也很得意,他还大声地哼出了他最得意的昆曲。”冰心《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吹笛子的杨先生来了,问小姐今晚上还练习不练习昆曲。”参见“昆腔”。
国语辞典
流行于我国江浙一带的剧种。参见「昆腔」条。昆曲[kūnqǔ]⒈流行于我国江浙一带的剧种。参见「昆腔」条。
其他释义
①流行于江苏南部(南昆)及北京、河北(北昆)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用昆腔演唱。也叫昆剧。②昆腔。
昆曲造句
1.此外还拟定了包括京昆越沪淮、沪剧、苏州评弹、锡剧在内的第一批记录配像名单,江南曲圣俞粟庐昆曲唱片修复配像等工作也已启动。
2.沪上的昆剧名票、“昆腔京韵俱乐部”创办人赵云健在“三八节”前夕,和上海图书馆周末讲堂合作,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昆曲丽人行”的主题活动。
3.近两年来,北昆制作了许多现当代题材的昆曲作品,而在今年,北昆的创作重点将转向古典及传统题材。
4.众所周知,他做了十余年“昆曲义工”,在全国各大高校免费巡演青春版《牡丹亭》和《玉簪记》。
5.讲座现场,张卫东将从起源、变迁、特点等多方面向大家介绍历史悠久的“厚德”精神,并现场演绎中国传统昆曲名段。
6.充和后来就用陈皮梅“引诱”洋闺女学昆曲,八九岁的女儿艾玛上阵后真是不含糊,后来能唱二十多折戏。
7.中国戏剧种类全,京剧国粹人人爱。地方戏曲真丰富,各具特色显精彩。悠扬婉转是昆曲,铿锵激扬豫剧调,朗朗上口黄梅腔,引得观众尽开颜。世界戏剧日,发扬悠久戏剧文化,生活多姿多。
8.随后,张军现场演唱了昆曲《玉簪记·琴挑》中的选段。
9.地方语言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这一包括“高”四大声腔,唱白用中州韵、富有本地特色的剧种。
10.由此而来的戏曲版本不下十几种,杂剧《渔樵记》、昆曲《烂柯山》和京剧《马前泼水》则是最著名的版本。
昆曲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