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愆伏
qiān fú

【拼音】:qiān fú

【注音】:ㄑ一ㄢㄈㄨˊ

【结构】:愆(上下结构)伏(左右结构)

【简体】:愆伏

【繁体】:愆伏

字义分解
愆伏的解释
词语解释
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愆伏[qiānfú]⒈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基础解释
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
引证解释
⒈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引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孔丛子·论书》:“是故阴阳清和,五星来备,烈风雷雨各以其应,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行合於天也。”《宋书·王弘传》:“荏苒推迁,忽及三载,遂令负乘之衅,彰著幽明,愆伏之灾,患缠氓庶。”宋欧阳修《原弊》:“夫阴阳在天地间,腾降而相推,不能无愆伏,如人身之有血气,不能无疾病也。”
网络解释
愆伏愆伏多指气候失常。
综合释义
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孔丛子·论书》:“是故阴阳清和,五星来备,烈风雷雨各以其应,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行合於天也。”《宋书·王弘传》:“荏苒推迁,忽及三载,遂令负乘之衅,彰著幽明,愆伏之灾,患缠氓庶。”宋欧阳修《原弊》:“夫阴阳在天地间,腾降而相推,不能无愆伏,如人身之有血气,不能无疾病也。”愆伏[qiānfú]愆,愆阳,指冬天过度炙热。伏,伏阴,指夏天出现寒气。愆伏指气候失常,寒暑失调。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书经.舜典》汉.孔安国.传:「纳舜使大录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德合于天。」宋.秦观〈喜雨得城字〉诗:「一气或错缪,愆伏相寇兵。」
汉语大词典
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孔丛子·论书》:“是故阴阳清和,五星来备,烈风雷雨各以其应,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行合于天也。”《宋书·王弘传》:“荏苒推迁,忽及三载,遂令负乘之衅,彰著幽明,愆伏之灾,患缠氓庶。”宋欧阳修《原弊》:“夫阴阳在天地间,腾降而相推,不能无愆伏,如人身之有血气,不能无疾病也。”
国语辞典
愆,愆阳,指冬天过度炙热。伏,伏阴,指夏天出现寒气。愆伏指气候失常,寒暑失调。愆伏[qiānfú]⒈愆,愆阳,指冬天过度炙热。伏,伏阴,指夏天出现寒气。愆伏指气候失常,寒暑失调。引《书经·舜典》汉·孔安国·传:「纳舜使大录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德合于天。」宋·秦观〈喜雨得城字〉诗:「一气或错缪,愆伏相寇兵。」
辞典修订版
愆,愆阳,指冬天过度炙热。伏,伏阴,指夏天出现寒气。愆伏指气候失常,寒暑失调。《书经.舜典》汉.孔安国.传:「纳舜使大录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德合于天。」宋.秦观〈喜雨得城字〉诗:「一气或错缪,愆伏相寇兵。」
其他释义
《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愆阳:冬天阳温。伏阴:夏天阴凉)后因以“愆伏”指气候失常,冷暖不调: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愆伏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