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振聋发聩
zhèn lóng fā kuì

【拼音】:zhèn lóng fā kuì

【注音】:ㄓㄣˋㄌㄨㄥˊㄈㄚㄎㄨㄟˋ

【词性】:形容词、成语。

【简体】:振聋发聩

【繁体】:振聾發聵

字义分解
振聋发聩的解释
词语解释
振聋发聩zhènlóng-fākuì。(1)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振聋发聩[zhènlóngfākuì]⒈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英rousethedeafandawakentheunhearing;
基础解释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之人。
引证解释
⒈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引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云:‘……未闻吟咏性情,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誥》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藏》;“湛湛江水”,竟同《大誥》。’此数言振聋发聵,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常思阐明真道以援引世人,而提撕警觉之不倦。所恨蠢尔愚夫,自安寡昧,即欲一施其振聋发聵之方而无从。”郭沫若《今昔集·“娜拉”的答案》:“然在革命初期总须得有一二壮烈的牺牲以振聋发聩,秋徐二先烈在这一点上正充分完成了他们作为前驱者的任务。”
综合释义
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网友释义
振聋发聩,成语,作谓语、定语,聩:耳聋。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语本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云:‘……未闻吟咏性情,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藏》;“湛湛江水”,竟同《大诰》。’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常思阐明真道以援引世人,而提撕警觉之不倦。所恨蠢尔愚夫,自安寡昧,即欲一施其振聋发聩之方而无从。”
汉语大词典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云:‘……未闻吟咏性情,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藏》;“湛湛江水”,竟同《大诰》。’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常思阐明真道以援引世人,而提撕警觉之不倦。所恨蠢尔愚夫,自安寡昧,即欲一施其振聋发聩之方而无从。”郭沫若《今昔集·“娜拉”的答案》:“然在革命初期总须得有一二壮烈的牺牲以振聋发聩,秋徐二先烈在这一点上正充分完成了他们作为前驱者的任务。”
国语辞典
比喻大声疾呼,以唤醒愚昧的人。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故为此语以晓之。」也作「发聋振聩」。振聋发聩[zhènlóngfākuì]⒈比喻大声疾呼,以唤醒愚昧的人。清·袁枚也作「发聋振聩」。引《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故为此语以晓之。」近振警愚顽成语解释振聋发聩
辞典简编版
聩,天生耳聋。振聋发聩指声音大到使耳聋的人都能听见。 【造句】父母的一席话振聋发聩,使他澈底觉悟了。
成语词典版
修订本参考资料:比喻大声疾呼,以唤醒愚昧的人。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故为此语以晓之。亦作发聋振聩。
其他释义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近反义词
振聋发聩造句
1.文化修养愈高,文化知识愈丰富,你的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说起话来就能目光四射,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宏论滔滔,振聋发聩
2.第三,儿臣观史,凡心经大悲难反倒更心无旁骛,胤禛既有隐疾反无牵挂,在皇阿玛教训下,想必振聋发聩必能一心办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其不可不用!
3.在这些振聋发聩的著作和报告的影响下,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许多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者与相关组织,人们逐渐清醒地意识到,要想认识环境,了解生态,获得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和防止生态危机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借助教育手段。
4.当苏格拉底最终站在雅典集会所的宗教法庭上面对他的指控的时候,他振聋发聩地指出了人类社会最可悲的地方。
5.“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振聋发聩的呼声,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
6.我的一番话振聋发聩,让许多沉迷在传销中的人们醒悟过来。
7.如晨钟,如暮鼓,振聋发聩,涤荡乾坤,带着熏天赫地的磅礴大势,滚滚雷动。
8.一声过后,又有百声千声相和,汇成一道洪流,直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
9.孟子的论断不啻是振聋发聩之音,使天下学子们大是警悟。
10.正当伊林为如何走出这片林子发愁之时,一声响彻云霄,振聋发聩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振聋发聩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