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争端
zhēng duān

【拼音】:zhēng duān

【注音】:ㄓㄥㄉㄨㄢ

【词性】:名词。

【结构】:争(上下结构)端(左右结构)

【简体】:争端

【繁体】:爭端

字义分解
争端的解释
词语解释
争端zhēngduān。(1)引起争执的事端。争端[zhēngduān]⒈引起争执的事端。例边界争端。英dispute;
基础解释
(名)引起争执的事由:国际~。
引证解释
⒈争讼的依据。指刑书。引《左传·昭公六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於书。”孔颖达疏:“端谓本也,今铸鼎示民,则民知争罪之本在於刑书矣……刑书无违礼之罪,民必弃礼而不用矣。”⒉指引起双方争执的事由。引唐元稹《处分幽州德音》:“四十年间,海内滋殖,风俗谨朴,君臣平寧,人无争端。”清李渔《奈何天·闹封》:“他本是畅和风,息闹喳,又谁知启争端,搅是非。”巴金《化雪的日子》:“我想抓住这一点,我就可以解决他们的争端了。”
网络解释
争端争端汉语词汇。
综合释义
争讼的依据。指刑书。《左传·昭公六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於书。”孔颖达疏:“端谓本也,今铸鼎示民,则民知争罪之本在於刑书矣……刑书无违礼之罪,民必弃礼而不用矣。”指引起双方争执的事由。唐元稹《处分幽州德音》:“四十年间,海内滋殖,风俗谨朴,君臣平寧,人无争端。”清李渔《奈何天·闹封》:“他本是畅和风,息闹喳,又谁知启争端,搅是非。”巴金《化雪的日子》:“我想抓住这一点,我就可以解决他们的争端了。”
网友释义
争端汉语词汇。拼音:zhēngduān是由多人引起的争论,具体指对某件事或物有着不同的见解,意见不一致导致的。
汉语大词典
(1).争讼的依据。指刑书。《左传·昭公六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于书。”孔颖达疏:“端谓本也,今铸鼎示民,则民知争罪之本在于刑书矣……刑书无违礼之罪,民必弃礼而不用矣。”(2).指引起双方争执的事由。唐元稹《处分幽州德音》:“四十年间,海内滋殖,风俗谨朴,君臣平宁,人无争端。”清李渔《奈何天·闹封》:“他本是畅和风,息闹喳,又谁知启争端,搅是非。”巴金《化雪的日子》:“我想抓住这一点,我就可以解决他们的争端了。”
国语辞典
引起争执的事因。争端[zhēngduān]⒈引起争执的事因。引《左传·昭公六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
辞典修订版
引起争执的事因。《左传.昭公六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于书。」
辞典简编版
引起争执的原因。 【造句】有些国家常因种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引发争端,甚至干戈相向。
其他释义
引起争执的事由:挑起争
近反义词
争端造句
1.然而,英国公然表示不承认中国关于对西藏主权的宣示,以麦克马洪线制造了中国和英属印度的领土争端,英方代表在西姆拉会议上企图用欺骗手段让中方在条约草案上“草签”。
2.一位直言无讳,通常又是斗志昂扬的费尔博士说:“未解决的争端,没有说出的忿怒,没有愈合的伤口,除非我们已经摆脱了它们,不然它们都会阻碍我们获得幸福。”。
3.不能助长霸权强权,不能用来调词架讼、挑动争端,将国际法治引向歧途。
4.放下战争的利剑,拾起和平的光环,让世界不再纷乱,让战火不再蔓延,让人民安居乐业,让生活幸福美满。国际和平日,用谈判解决争端,用团结抵抗霸权,让地球恢复宁静,让和平的曙光。
5.平息战火,让幸福为主旋律普照大地,减少争端,让快乐为新篇章谱写和平,放飞白鸽,让和平为主题飞越天宇,世界和平日,愿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6.我们一贯主张有关各方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共同致力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
7.中国快速增长的军事能力惊扰到一些邻邦,特别是那些与其有领土争端的国家,比如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国家。
8.你一直不喜欢说真话……如果你觉得撒个小谎能够避免争端,那你就总会撒谎,你总是挑简单的路走。以前你退出了棒球队,却还告诉妈妈你是去练棒球,你去看电影,却告诉妈妈你了教堂,这简直是一种奇怪的强迫症。吉莉安·弗琳。
9.其它如“地下有知”的解释,也加上“若”字,修整为“人死后若还有知觉”,避免无谓争端;并将“日据”改为“日治”、“山胞”改为“原住民”。 
10.当争端来到眼前,最好隐忍,这样,温和才能关闭纠纷之门。
争端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