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承教
chéng jiào

【拼音】:chéng jiào

【注音】:ㄔㄥˊㄐ一ㄠˋ

【结构】:承(独体结构)教(左右结构)

【简体】:承教

【繁体】:承教

字义分解
承教的解释
词语解释
接受教令。用作谦词,言接受教诲。承教[chéngjiào]⒈接受教令。⒉用作谦词,言接受教诲。
引证解释
⒈接受教令。引《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愿安承教。”赵岐注:“愿安意承受孟子之教令。”《战国策·赵策二》:“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史记·乐毅列传》:“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⒉用作谦词,言接受教诲。引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所论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徐御史起身相谢道:‘承教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髻》:“今已同里,旦晚可以承教。”
网络解释
承教承教,汉语词汇。
释义
1、接受教令。2、用作谦词,言接受教诲。
综合释义
接受教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愿安承教。”赵岐注:“愿安意承受孟子之教令。”《战国策·赵策二》:“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史记·乐毅列传》:“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用作谦词,言接受教诲。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所论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徐御史起身相谢道:‘承教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髻》:“今已同里,旦晚可以承教。”承教[chéngjiào]接受教诲。《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战国策.赵策二》:「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
汉语大词典
(1).接受教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愿安承教。”赵岐注:“愿安意承受孟子之教令。”《战国策·赵策二》:“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史记·乐毅列传》:“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2).用作谦词,言接受教诲。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所论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徐御史起身相谢道:‘承教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髻》:“今已同里,旦晚可以承教。”
国语辞典
接受教诲。承教[chéngjiào]⒈接受教诲。引《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战国策·赵策二》:「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
辞典修订版
接受教诲。《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战国策.赵策二》:「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
其他释义
1.接受教令。2.用作谦词,言接受教诲。
承教造句
1.王仁东还专门写了“与张佩纶绝交书”,谓“某谬附故交,又复长承教益,故敢以古谊责备贤者,如谓所见大谬,即以此纸为绝交书可也”。
2.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属于传承教育范畴,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面临着从理念到实践模式、管理体制向创造教育转化的艰巨任务。
3.得龟山先生前来,尚有何言?我等自然奉命承教,不敢有违圣命!
4.孟子把柳下惠和伯夷并称为百世之师,令人感叹的是师承先贤、亲承教化没有机会,实在是有原因的。
5.自己只须奉令承教,敷衍搪塞,便不愁得不到格外的宠幸。
6.文章不长,只两页半,写承教的琐忆,写溥老师论诗论字论画的琐言,很零碎也很深邃,字字暗含做人做事做文章的道理,读一遍,细想一遍,领会一遍。
承教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