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华而不实[huáérbùshí]⒈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基础解释
华:同“花”,开花。实:结果。①只开花,不结果。②比喻外表好看而内容空虚。
引证解释
⒈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引《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杜预注:“言过其行,如花开而不结实。”宋陈师道《谢徐州教授启》:“窃怀匹夫不夺之心,庶几君子难进之节,是古之学勤而无功,自好之文华而不实。”《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好文字!此必聪明才子所做。但秀气泄尽,华而不实,恐非久长之器。”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三:“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综合释义
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脆而不坚。◎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网友释义
华而不实,成语,出自左丘明《左传·文公五年》,《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有记载。意思是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国语辞典
只开花而不结果。比喻虚浮而不切实际。华而不实[huáérbùshí]⒈只开花而不结果。比喻虚浮而不切实际。引《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汉·王充《论衡·书解》:「夫人有文质乃成,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近脆而不坚反表里如一朴实无华成语解释华而不实
辞典修订版
只开花而不结果。比喻虚浮而不切实际。《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汉.王充《论衡.书解》:「夫人有文质乃成,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
辞典简编版
只开花而不结果。比喻虚浮而不切实际。 【造句】他这个人啊!华而不实,没一件事做成功过。
成语词典版
01.《左传.文公五年》:「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况在人乎?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源)02.《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景公谓晏子曰:『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03.汉.张衡〈东京赋〉:「若仆所闻,华而不实;先生之言,信而有徵。」04.《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卫二刘傅传.刘廙》裴松之注引〈廙别传〉:「吾观魏讽,不修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直搅世沽名者也。」05.南朝陈.徐陵〈答李顒之书〉:「文艳质寡,何似上林?华而不实,将同桂树。」06.《南史.卷八.梁本纪下》:「论曰:『……太宗敏叡过人,神采秀发,多闻博达,富赡词藻,然文艳用寡,华而不实。』」07.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七.升沈后进》:「苟华而不实,以比周鼓誉者,不为君子腹诽,鲜矣!」08.宋.陈师道〈谢徐州教授启〉:「窃怀匹夫不夺之心,庶几君子难进之节,是古之学勤而无功,自好之文,华而不实,然贱而多艺,乃孔子之不为。」
其他释义
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典故
出处《左传·文公五年》 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释义“华”,花,开花。“实”,果实。光开实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故事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ying),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服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店主说。这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出处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