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连鳌
lián áo

【拼音】:lián áo

【注音】:ㄌ一ㄢˊㄠˊ

【结构】:连(半包围结构)鳌(上下结构)

【繁体】:連鰲

字义分解
连鳌的解释
词语解释
亦作“连鰲”。相传渤海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鼇”作善钓之典。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基础解释
见'连鳌'。见/'连鳌/'。
引证解释
⒈亦作“连鰲”。相传渤海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鼇”作善钓之典。引唐李商隐《异俗》诗之二:“点对连鰲饵,搜求缚虎符。”明杨基《天平山十四题·钓鱼矶》诗:“谁操百尺竿,重试连鰲手。”亦为称人富有才干、可成大事之典。唐李白《赠临洺县令皓弟》诗:“钓水路非远,连鼇意何深。”宋刘攽《次韵酬李推官》:“倾盖强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钓连鼇。”宋王珪《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诗序:“叔志连鼇桂苑,展驥巴陵,良为欣抃。”⒉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网络解释
连鳌「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综合释义
亦作“连鰲”。1.相传渤海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鼇”作善钓之典。唐李商隐《异俗》诗之二:“点对连鰲饵,搜求缚虎符。”明杨基《天平山十四题·钓鱼矶》诗:“谁操百尺竿,重试连鰲手。”亦为称人富有才干、可成大事之典。唐李白《赠临洺县令皓弟》诗:“钓水路非远,连鼇意何深。”宋刘攽《次韵酬李推官》:“倾盖强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钓连鼇。”宋王珪《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诗序:“叔志连鼇桂苑,展驥巴陵,良为欣抃。”
汉语大词典
亦作“连鳌”。1.相传渤海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鳌”作善钓之典。唐李商隐《异俗》诗之二:“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明杨基《天平山十四题·钓鱼矶》诗:“谁操百尺竿,重试连鳌手。”亦为称人富有才干、可成大事之典。唐李白《赠临洺县令皓弟》诗:“钓水路非远,连鳌意何深。”宋刘攽《次韵酬李推官》:“倾盖强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钓连鳌。”宋王圭《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诗序:“叔志连鳌桂苑,展骥巴陵,良为欣抃。”2.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其他释义
1.见'连鳌'。
连鳌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