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和民
hé mín

【拼音】:hé mín

【注音】:ㄏㄜˊㄇ一ㄣˊ

【结构】:和(左右结构)民(独体结构)

字义分解
和民的解释
词语解释
1.使民和顺安定。2.与民和洽。和民[hémín]⒈使民和顺安定。⒉与民和洽。
基础解释
使民和顺安定。与民和洽。
引证解释
⒈使民和顺安定。引《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国语·周语中》:“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⒉与民和洽。引《国语·周语下》:“﹝黎苗之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与民和洽。《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龢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
网络解释
和民和民,拼音为hémín,汉语词语,是指使民和顺安定。
综合释义
使民和顺安定。《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国语·周语中》:“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与民和洽。《国语·周语下》:“﹝黎苗之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与民和洽。《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龢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
汉语大词典
(1).使民和顺安定。《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国语·周语中》:“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2).与民和洽。《国语·周语下》:“﹝黎苗之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与民和洽。《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
和民造句
1.“反满”不是狭隘的种族复仇主义,而是具有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双重内涵。
2.此时的太和殿,被布置成国民哀悼大会的会场,清朝玄色的袍褂和民国的西式大礼服并肩进出,时任中华民国交通总长的朱启钤走进皇家禁地。
3.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4.不请求上苍公正仁慈只求保佑活着的人别的就不用再问,不保佑太阳按时升起地上有没有什么战争,保佑工人还有农民小资产阶级姑娘和民警,升官的升官离婚的离婚无所事事的人,请上苍来保佑这些随时可以出卖自己随时准备感动,绝不想死也不知所终开始感觉到撑的人民吧。张楚 
5.“杂八地”聚集着民间各行商贩,和民间艺人,而在这些“杂八地”,打把式卖艺的杂技艺人几乎都是以吴桥人为主。
6.手段是叫人气愤而且毫无把握的规劝说服和民主决策。
7.第五本恶霸李又全强抢刘妻石氏和民女何麟姑,文素臣又乔装相士,深入虎穴解救民女。
8.首先,他们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千孔百疮的国家,需要的是用一种振作的开明君权来应对官僚体制的窳败、国防的脆弱和民间的困顿。
9.这类学校一般以租赁办学场所为起点,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白手起家,逐年积累,滚动发展,以城乡结合部和民办中小学较为常见。
10.平息战衅、兴办汉学、开辟九驿、发展耕织,尽毕生精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和民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