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阿那含
ā nà hán

【拼音】:ā nà hán

【注音】:ㄚㄋㄚˋㄏㄢˊ

【结构】:阿(左右结构)那(左右结构)含(上下结构)

【简体】:阿那含

【繁体】:阿那含

字义分解
阿那含的解释
词语解释
梵语的音译。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阿那含[ānàhán]⒈梵语的音译。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
引证解释
⒈梵语音译。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引晋法显《佛国记》:“又念虽尔我今但欲杀三毒贼,便以刀自刎,始伤再,得须陀洹;既半,得阿那含;断已,成阿罗汉果,般泥垣。”
网络解释
阿那含阿那含(梵语:अनागामिन्,anāgāmin),佛教术语,由后秦鸠摩罗什由梵语译为阿那含,“不来”或“不还”之义,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又称不还果,是佛教修行者进入圣道的果位之一,为声闻乘之中的第三果,得证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还欲界,而证涅槃。此位须断尽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
综合释义
梵语音译。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晋法显《佛国记》:“又念虽尔我今但欲杀三毒贼,便以刀自刎,始伤再,得须陀洹;既半,得阿那含;断已,成阿罗汉果,般泥垣。”阿那含[ānàhán]佛教修行者入圣道果位之一。为声闻乘的第三果。证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来,而升到天界,并在天界证涅盘。阿那含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阿那含向是已证二果,正趋向阿那含果的境界。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也作「不来」、「不还」。
国语辞典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果位之一。为声闻乘的第三果。证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来,而升到天界,并在天界证涅槃。阿那含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阿那含向是已证二果,正趋向阿那含果的境界。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也作「不来」、「不还」。阿那含[ānàhán]⒈佛教修行者入圣道果位之一。为声闻乘的第三果。证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来,而升到天界,并在天界证涅槃。阿那含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阿那含向是已证二果,正趋向阿那含果的境界。后秦·鸠摩罗什译也作「不来」、「不还」。引《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辞典修订版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果位之一。为声闻乘的第三果。证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来,而升到天界,并在天界证涅盘。阿那含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阿那含向是已证二果,正趋向阿那含果的境界。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也作「不来」、「不还」。
其他释义
1.梵语an?gamin的音译。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
阿那含造句
1.成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
2.现在,由于四类阿那含的心理,两类是涅磐而两类不是。
3.这可以比喻为阿那含果,他,已经分享了食品,留在那里。
4.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www.chazidian.com/zj-357/查字典阿那含造句)
阿那含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