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藏之名山
cáng zhī míng shān

【拼音】:cáng zhī míng shān

【注音】:ㄘㄤˊㄓㄇ一ㄥˊㄕㄢ

【词性】:成语。

【简体】:藏之名山

【繁体】:藏之名山

字义分解
藏之名山的解释
词语解释
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原谓将著作藏于书府,传之后人。后谓著作极有价值,能传之后世。
基础解释
藏:收藏,保存。名山:著名的大山。古人因著作问世有所不便,便收藏于深山之中,而待后人发现传播。后多指著作极有价值,可以传之后世。常跟“传之其人”连用。也作“藏诸名山”。
引证解释
⒈见“藏诸名山”。
国语辞典
古人以著作不便问世,只合收藏在大山之中。比喻著述极俱价值,能流传后世。《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唐.刘知几〈上萧至忠书论史〉:「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如鲁、汉之丘明、子长,晋、齐之董狐、南史,咸能立言不朽,藏之名山。」也作「藏诸名山」。
辞典修订版
古人以着作不便问世,只合收藏在大山之中。比喻着述极俱价值,能流传后世。《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唐.刘知几〈上萧至忠书论史〉:「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如鲁、汉之丘明、子长,晋、齐之董狐、南史,咸能立言不朽,藏之名山。」也作「藏诸名山」。
成语词典版
修订本参考资料:古人以着作不便问世,只合收藏在大山之中。比喻着述极俱价值,能流传后世。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唐˙刘知几˙上萧至忠书论史: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如鲁、汉之丘明、子长,晋、齐之董狐、南史,咸能立言不朽,藏之名山。亦作藏诸名山。
其他释义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出处
三国·魏·鱼豢《魏略》:“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藏之名山造句
1.草创之末,愿藏之名山翻版再来。
2.“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这个功劳,不说它彪炳千古,至少也是恩泽后人的。
3.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此要之白首,岂可以今。
4.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
5.即“学富五车、书通二酉、才贯二酉、湘东遗恨、酉阳杂俎”和“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6.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我这两样东西,也算有了传人了。
7.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补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8.那司马迁一家受牵连,恐怕得藏起来吧,太史公自己不说,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么。
9.这部兵法我乃是想藏之名山,传之后人。
10.其中有名有姓藏之名山者,亦不下三百种之多。
藏之名山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