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发擿
fā tī

【拼音】:fā tī

【注音】:ㄈㄚㄊ一

【结构】:发(独体结构)擿(左右结构)

【简体】:发擿

【繁体】:發擿

字义分解
发擿的解释
词语解释
1.亦作“发摘”。揭发;举发。2.犹阐发。3.犹启发,开导。4.举发罪案。5.解说疑难。发擿[fātī]⒈亦作“发摘”。⒉揭发;举发。⒊犹阐发。⒋犹启发,开导。
引证解释
⒈亦作“发摘”。⒉揭发;举发。引《后汉书·韩棱传》:“棱发擿姦盗,郡中震慄,政号严平。”《隋书·裴蕴传》:“拜京兆赞治,发擿纤毫,吏民慑惮。”宋苏舜钦《论五事》:“苟无讼端,莫肯发摘,知者或欲陈告,又非干己。”《清史稿·高宗纪二》:“甲戌,以张广泗发摘逆犯魏王氏、刘奇等,予叙。”⒊犹阐发。《梁书·韦叡传》:“第三子稜,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引叡每坐稜使説书,其所发擿,稜犹弗之逮也。”《南史·梁鄱阳忠烈王恢传》:“幼聪颖,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遗。”⒋犹启发,开导。引《新唐书·李峤萧至忠等传赞》:“力士诚腐夫庸人,不能发擿天子之迷。”
网络解释
发擿发擿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ati,指揭发,揭露。
综合释义
亦作“发摘”。揭发;举发。《后汉书·韩棱传》:“棱发擿姦盗,郡中震慄,政号严平。”《隋书·裴蕴传》:“拜京兆赞治,发擿纤毫,吏民慑惮。”宋苏舜钦《论五事》:“苟无讼端,莫肯发摘,知者或欲陈告,又非干己。”《清史稿·高宗纪二》:“甲戌,以张广泗发摘逆犯魏王氏、刘奇等,予叙。”犹阐发。《梁书·韦叡传》:“第三子稜,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叡每坐稜使説书,其所发擿,稜犹弗之逮也。”《南史·梁鄱阳忠烈王恢传》:“幼聪颖,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遗。”犹启发,开导。《新唐书·李峤萧至忠等传赞》:“力士诚腐夫庸人,不能发擿天子之迷。”
网友释义
发擿读音:fati解释:1,揭发,揭露。出处:《三国志.吴书.韦曜传》:“以嘲弄侵克,发擿私短以为欢。”《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2,解说疑难。出处:《梁书.诸葛璩传》:“荣绪著《晋书》,称璩有发擿之功。”
汉语大词典
亦作“发摘”。(1).揭发;举发。《后汉书·韩棱传》:“棱发擿奸盗,郡中震慄,政号严平。”《隋书·裴蕴传》:“拜京兆赞治,发擿纤毫,吏民慑惮。”宋苏舜钦《论五事》:“苟无讼端,莫肯发摘,知者或欲陈告,又非干己。”《清史稿·高宗纪二》:“甲戌,以张广泗发摘逆犯魏王氏、刘奇等,予叙。”(2).犹阐发。《梁书·韦睿传》:“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棱使说书,其所发擿,棱犹弗之逮也。”《南史·梁鄱阳忠烈王恢传》:“幼聪颖,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遗。”(3).犹启发,开导。《新唐书·李峤萧至忠等传赞》:“力士诚腐夫庸人,不能发擿天子之迷。”
国语辞典
举发罪案。发擿[fātì]⒈举发罪案。引《后汉书·卷三八·法雄传》:「善政事,好发擿奸伏。」⒉解说疑难。引《南史·卷五二·梁宗室传下·鄱阳忠烈王恢传》:「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遗。」
辞典修订版
举发罪案。《后汉书.卷三八.法雄传》:「善政事,好发擿奸伏。」解说疑难。《南史.卷五二.梁宗室传下.鄱阳忠烈王恢传》:「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遗。」
其他释义
1.亦作'发摘'。2.揭发;举发。3.犹阐发。4.犹启发﹐开导。
发擿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