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挽联
wǎn lián

【拼音】:wǎn lián

【注音】:ㄨㄢˇㄌ一ㄢˊ

【词性】:名词。

【结构】:挽(左右结构)联(左右结构)

【繁体】:輓聯

字义分解
挽联的解释
词语解释
挽联wǎnlián。(1)哀悼死者的对联。挽联[wǎnlián]⒈哀悼死者的对联。英elegiaccouplet;
基础解释
(名)哀悼死者的对联。
引证解释
⒈哀悼死者的对联。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只见那孝帐上面,七长八短掛满了挽联。”胡适《我对丧礼的改革》:“倘蒙赐吊,只领香一炷或挽联之类。”冰心《南归》:“虽然没有写哀启,我却在父亲下泪搁笔之后,替他凑成一副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张太史联》:“玉卒后,某乞人代为輓联,鲜当意者。”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傅相邮寄輓联云:‘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盖纪实也。”
网络解释
挽联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综合释义
哀悼死者的对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只见那孝帐上面,七长八短掛满了挽联。”胡适《我对丧礼的改革》:“倘蒙赐吊,只领香一炷或挽联之类。”冰心《南归》:“虽然没有写哀启,我却在父亲下泪搁笔之后,替他凑成一副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张太史联》:“玉卒后,某乞人代为輓联,鲜当意者。”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傅相邮寄輓联云:‘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盖纪实也。”
汉语大词典
哀悼死者的对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只见那孝帐上面,七长八短挂满了挽联。”胡适《我对丧礼的改革》:“倘蒙赐吊,只领香一炷或挽联之类。”冰心《南归》:“虽然没有写哀启,我却在父亲下泪搁笔之后,替他凑成一副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张太史联》:“玉卒后,某乞人代为挽联,鲜当意者。”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傅相邮寄挽联云:‘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盖纪实也。”
国语辞典
哀悼死者的联语。挽联[wǎnlián]⒈哀悼死者的联语。
其他释义
文体名。哀悼死者的对联,由“挽词”演变而来。始于宋代。
近反义词
反义词
挽联造句
1.宋代是挽联的初始阶段,清代是挽联的成熟期。
2.这是深渊,在枕褥之间,挽联般苍白.
3.三是一些将士战死后,社会各界所写的挽联、悼词,文辞优美,感情真挚,有拱璧之贵。
4.周围留放花圈、松柏,两边墙上挂挽联、祭幛,正面墙上挂有写有“某某某同志追悼会”。
5.洁白的花圈寄托着哀思,上面覆盖着刘汉亲笔撰写的挽联
6.许多吊唁者都携带着挽幛、挽联、花圈等。
7.5月25日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哀思如潮,挽联如织,数千群众自发前来送别。
8.“泣别英雄”“深切怀念救人英雄”,一副副挽联寄托着人们无尽的哀思。
9.一副挽联“月沉湘浦冷,花谢汉宫秋”,身份卑微的他被楚王马希范授水部员外郎。
10.神龛两侧,古字木匾两旁,各挂有挽联,祭幛。
挽联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