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转圜
zhuǎn huán

【拼音】:zhuǎn huán

【简体】:转圜

【繁体】:轉圜

字义分解
转圜的解释
词语解释
⒈ 挽回。⒉ 调停,斡旋。转圜[zhuǎnhuán]⒈挽回。⒉调停,斡旋。
基础解释
1.挽回、调解:事已至此,难以~了。2.从中调解:他们俩的矛盾由你出面~比较好些。
引证解释
⒈ 挽回。引:《明史·黄道周传》:“且陛下岂有积恨道周,万一圣意转圜,而臣已论定,悔之何及。”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北新以文字获大咎,颇多损失,但日来似大有转圜之望。”⒉ 调停,斡旋。引: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义律遂託澳门西人,代为转圜,愿将躉船奸商,尽遣回国。”钱锺书《围城》四:“我讲得对不对?这时候要有个第三者,出来转圜。”徐迟《牡丹》:“当场有一个善于转圜的水电公司总经理出来打圆场,几句笑话转换了话题。”⒊ 转动圆形器物。常用以代指便易迅速之事。引:《汉书·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諫若转圜。”《晋书·刘毅诸葛长民等传论》:“建大功若转圜,翦羣兇如拉朽。”宋司马光《又和并寄杨乐道》:“圣主乐忠諫,曲从如转圜。”⒋ 借指顺易。引:清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下多折槛之陈,上有转圜之听。”⒈挽回。引《明史·黄道周传》:“且陛下岂有积恨道周,万一圣意转圜,而臣已论定,悔之何及。”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北新以文字获大咎,颇多损失,但日来似大有转圜之望。”⒉调停,斡旋。引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义律遂託澳门西人,代为转圜,愿将躉船奸商,尽遣回国。”钱锺书《围城》四:“我讲得对不对?这时候要有个第三者,出来转圜。”徐迟《牡丹》:“当场有一个善于转圜的水电公司总经理出来打圆场,几句笑话转换了话题。”⒊转动圆形器物。常用以代指便易迅速之事。引《汉书·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諫若转圜。”《晋书·刘毅诸葛长民等传论》:“建大功若转圜,翦羣兇如拉朽。”宋司马光《又和并寄杨乐道》:“圣主乐忠諫,曲从如转圜。”⒋借指顺易。引清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下多折槛之陈,上有转圜之听。”
综合释义
挽回、调解。《明史·黄道周传》:“且陛下岂有积恨道周,万一圣意转圜,而臣已论定,悔之何及。”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北新以文字获大咎,颇多损失,但日来似大有转圜之望。”调停,调解,斡旋。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义律遂託澳门西人,代为转圜,愿将躉船奸商,尽遣回国。”钱锺书《围城》四:“我讲得对不对?这时候要有个第三者,出来转圜。”徐迟《牡丹》:“当场有一个善于转圜的水电公司总经理出来打圆场,几句笑话转换了话题。”转动圆形的器物。常用以代指便易迅速之事。《汉书·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諫若转圜。”《晋书·刘毅诸葛长民等传论》:“建大功若转圜,翦羣兇如拉朽。”宋司马光《又和并寄杨乐道》:“圣主乐忠諫,曲从如转圜。”借指顺易。清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下多折槛之陈,上有转圜之听。”
汉语大词典
(1).挽回。《明史·黄道周传》:“且陛下岂有积恨道周,万一圣意转圜,而臣已论定,悔之何及。”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北新以文字获大咎,颇多损失,但日来似大有转圜之望。”(2).调停,斡旋。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义律遂托澳门西人,代为转圜,愿将趸船奸商,尽遣回国。”钱钟书《围城》四:“我讲得对不对?这时候要有个第三者,出来转圜。”徐迟《牡丹》:“当场有一个善于转圜的水电公司总经理出来打圆场,几句笑话转换了话题。”(1).转动圆形器物。常用以代指便易迅速之事。《汉书·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晋书·刘毅诸葛长民等传论》:“建大功若转圜,剪群凶如拉朽。”宋司马光《又和并寄杨乐道》:“圣主乐忠谏,曲从如转圜。”(2).借指顺易。清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下多折槛之陈,上有转圜之听。”
国语辞典
⒈ 转动圆形的器物。比喻顺畅迅速。引:《汉书·卷六七·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⒉ 挽回、调解。引:《文明小史·第九回》:「还亏典史明白,恐怕一朝决裂,以后更难转圜。」近调停转圜[zhuǎnhuán]⒈转动圆形的器物。比喻顺畅迅速。引《汉书·卷六七·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⒉挽回、调解。引《文明小史·第九回》:「还亏典史明白,恐怕一朝决裂,以后更难转圜。」近调停
辞典修订版
转动圆形的器物。比喻顺畅迅速。《汉书.卷六七.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挽回、调解。《文明小史.第九回》:「还亏典史明白,恐怕一朝决裂,以后更难转圜。 」
辞典简编版
挽回、调解。 【造句】先不要绝望,也许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
其他释义
1.挽回。2.调停,斡旋。
近反义词
转圜造句
1.大本营内,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暂缓北伐,先清内患,解决“陈家军”;二是立即转道北伐,避免与陈炯明直接冲突,双方仍留转圜余地。
2.在磨合阶段,为了维持和谐,势必要做出牺牲,但是先退一步,是为了将来的平稳生活所保留的转圜余地。
3.如果有类似的安排,从位不甚高而权柄颇重的崔龙海之口传达出来,中朝双方都可进可退,好过金正恩或者金永南来一锤定音,方便两国从中转圜
4.眼见她并不是完全抵触,就有转圜余地。
5.为了爱情,她可以在方寸之间转圜,一旦另一个被他迷住的男人误入花丛,她又会再次使尽浑身解数。
6.东翁,这如果开了枪,事情就不能转圜了!朝廷可有保拳护团的上谕啊!东翁万不可因一时私愤乱了方寸,坏了大局啊!
7.反对派称这天是“黑色星期五”,从此双方再无转圜余地,推翻巴列维的口号响彻全国。
8.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远览复子明辟之义,近慕先姑归授之法,阎皇后被迁离宫,本非自愿,诏文中曲为转圜
9.要知当今江湖,你贩卖阿芙蓉没关系,倒腾私盐无所谓,便是走私军械也未必没有转圜处,可是魔教是万万沾不得的。
10.然而对战局的没有把握,又使咸丰皇帝在这则奏折中留下了“令其全数回河西务”的转圜余地。
转圜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