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气禀
qì bǐng

【拼音】:qì bǐng

【注音】:ㄑ一ˋㄅ一ㄥˇ

【结构】:气(独体结构)禀(上中下结构)

【简体】:气禀

【繁体】:氣稟

字义分解
气禀的解释
词语解释
人生来对气的禀受。
基础解释
见/'气禀/'。
引证解释
⒈见“气稟”。亦作“气禀”。谓受之于气。引《韩非子·解老》:“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稟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后世用以指人生来就有的气质。《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宋朱熹集注:“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明史·儒林传二·刘邦采》:“刮磨砥礪,以融气稟,絶外诱。”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有生之后,虽气稟物欲相窒相梏,而克自修治,即可復健顺之性。”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顾民生多艰,是性日薄,洎夫今,乃仅能见诸古人之记録,与气稟未失之农人。”⒉亦作“气禀”。即饩廩。俸禄。引章炳麟《秦政记》:“明制贵其宗室孽子诸王,虽不与政柄,而公卿为伏謁;耳孙疏属,皆气稟於县官。”
网络解释
气禀气禀亦称“禀气”。人生来对气的禀受。《韩非子*解老》:“是以死生气禀焉。”《论衡*命义》:“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韩非和王充都认为人的生死贵贱由生而禀受的气所决定。
综合释义
气禀是朱子论人性所用的名辞,在〔语类〕中多所阐释,如弟子辅广曾经问:「人物皆禀天地之理以为性,皆受天地之气以为形。若人品之不同,固是气有昏明厚薄之异,若在物言之,不知所禀之理便有不全耶?亦是缘气禀之昏蔽如此耶?」朱子回答以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为形而上之道,气为形而下之器,人生禀理而有性,禀气而有形。理一而个殊,是形质方面不同。亦作“气禀”。谓受之于气。《韩非子·解老》:“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稟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后世用以指人生来就有的气质。《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宋朱熹集注:“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明史·儒林传二·刘邦采》:“刮磨砥礪,以融气稟,絶外诱。”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有生之后,虽气稟物欲相窒相梏,而克自修治,即可復健顺之性。”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顾民生多艰,是性日薄,洎夫今,乃仅能见诸古人之记録,与气稟未失之农人。”亦作“气禀”。即饩廩。俸禄。章炳麟《秦政记》:“明制贵其宗室孽子诸王,虽不与政柄,而公卿为伏謁;耳孙疏属,皆气稟於县官。”
汉语大词典
见“气禀”。亦作“气禀”。谓受之于气。《韩非子·解老》:“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后世用以指人生来就有的气质。《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宋朱熹集注:“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明史·儒林传二·刘邦采》:“刮磨砥砺,以融气禀,绝外诱。”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有生之后,虽气禀物欲相窒相梏,而克自修治,即可复健顺之性。”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顾民生多艰,是性日薄,洎夫今,乃仅能见诸古人之记录,与气禀未失之农人。”亦作“气禀”。即饩廪。俸禄。章炳麟《秦政记》:“明制贵其宗室孽子诸王,虽不与政柄,而公卿为伏谒;耳孙疏属,皆气禀于县官。”
其他释义
1.见'气禀'。
气禀造句
1.各人出身经历、脾气禀性、学识修养不同,风格气质千差万别,不能强求一律。
2.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
3.脾气禀性、学识修养不同,风格气质千差万别,不能强求一律。
4.元气,又称原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www.chazidian.com/zj-34040/气禀造句】
气禀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