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niú sōu mǎ bó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繁体】: 牛溲馬勃
【注音】: ㄋ一ㄡˊ ㄙㄡ ㄇㄚˇ ㄅㄛˊ
【简拼】: NSMB
【结构】: 联合式成语
【正音】: 溲;不能读作“sǒu”。
【辩形】: 溲;不能写作“搜”。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1.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牛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牛黄。牛角。
2.星名,二十八宿之:牛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
3.喻固执或骄傲:牛气。
4.姓。
(1)(动)排泄大小便;特指排泄小便。
(2)(动)浸;泡。
(1)(名)哺乳动物;颈部有鬃;四肢强健;善跑;是重要的力畜之一;皮可制革。
(2)(形)大:~蜂|~勺。
(3)(Mǎ)姓。
1. 突然,忽然:勃然(a.突然,如“勃勃大怒”;b.兴起的样子,如“勃勃作色”)。
2. 变色的样子:勃腾腾(怒气上冲的样子)。
3. 旺盛,兴起:勃起。勃发。勃蓬。
[ bèi ]1. 古同“悖”,违背事理,惑乱糊涂。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任国子监祭酒时,经常给太学生讲课,要求他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同时要求他们注意社会实践,要兼收并蓄,“牛溲马勃、败鼓之皮”都有它们的用途,鼓励学生加强学习,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