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古诗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古诗大全 送参寥师

送参寥师

shàng rén xué kōng
bǎi niàn huī lěng
jiàn tóu wéi jué
jiāo xīn yǐng
wéi zhú bèi
wén zhēng wèi bǐng
xīn shī xiè
chū biàn 便 qīng jǐng
tuì 退 zhī lùn cǎo shū
wàn shì wèi cháng píng
yōu chóu píng
suǒ chěng
guài rén
shì shēn qiū jǐng
tuí rán dàn
shuí háo měng
nǎi rán
zhēn qiǎo fēi huàn yǐng
lìng shī miào
yàn kōng qiě jìng
jìng le qún dòng
kōng wàn jìng
yuè shì zǒu rén jiān
guān shēn yún lǐng
chéng suān zhòng hǎo
zhōng yǒu zhì wèi yǒng
shī xiàng fáng
dāng gèng qǐng
诗人介绍
苏轼

苏轼

收录作品:1000首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查看更多 >>
译文
注解
赏析
译文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刻。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注解
苦空:佛教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人生老病死为苦,一切皆虚无,并非实体,为空。吹气声,表示小而短的声音。剑首,指剑环头的小孔。
焦谷:火烤干枯的谷类。
颖:子粒的芒壳尖。
玉屑:比喻文词佳美,字字如珠玑飞屑。
退之:韩愈,字退之。
浮屠人:出家人。
诗语:指诗歌与禅法,这两者并不相悖,而统一于“空静”,并由此而获得“至味”和“妙”的境界。
请:领受,明确接受。
赏析

  此诗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李去言》中说: “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固然,要把二者的“本无差别”处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线索可寻。比如,禅与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诗歌亦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驱遣万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说:“禅,心慧也;诗,心志也。慧之所之,禅之所形;志之所之,诗之所形。”另外,如禅思和诗思的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部分追求“直寻”的作品当是例外)的非逻辑性,都颇能相通。宋代禅学大兴,风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一类的话头,成为一时风气,而从时间上看,苏轼这首诗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后来严羽诸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不无影响。

苏轼其他诗词
宋代诗词
推荐诗词
相关诗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