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古诗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古诗大全 李思衍
诗人介绍
李思衍

李思衍   lǐ sī yǎn

李思衍(?~一二九○),字昌翁,一字克昌,号两山,馀干(今属江西)人。宋时事迹不详。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一二七五),伯颜率元兵渡江,以思衍权乐平,寻授袁州治中,入为国子司业。二十五年以礼部侍郎奉使安南,还授浙东宣慰使。二十七年召入觐,拟拜南台御史,以疾卒。有《两山集》、《天南行稿》,皆已佚。事见《元诗选》二集《两山稿》、清同治《馀干县志》卷一一。今录诗二十五首。
本    名
李思衍
字    号
字昌翁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时间
约1240年
去世时间
约1300年
主要作品
《安南观棋》《拜许鲁齐像》《汴京怀古》《次韵单徙提举》《吊李肯齐》等
诗人诗词
经历
著述
经历

德祜元年,元左丞相伯颜(一作巴延)攻下鄂州(今湖北武昌)后,遣派武良弼下饶州,遍访贤士。良弼闻思衍贤名,便将思衍任为乐平(今江西乐平县)令。李思衍见世道已变,毅然出山应征,决心救民于倒悬。不久,又授袁州(今江西宜春市)治中,后任国子监司业(主管教育考试)。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初,元世祖忽必烈因安南(今越南)未归附元朝,屡次派遣军队攻打,都没有成功,于是下令礼部侍郎副教省参议秃庐(一作图噜)出使安南宣招抚谕,命李思衍作为副使随行。元朝使团一行抵安南后,安南国王召见,唯独李思衍不向安南国王行叩拜礼。李思衍义正辞严地说:“大国之臣不拜小国之君,礼也。”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安南国王被他的气度所折服,认可道:“敬其主以及其使,亦礼也”。李思衍在安南国王面前,大宣元世祖德威,安南国王对思衍外交能力十分敬佩。次日,安南国王奉写回表,并附上厚礼,赏赐元朝使者。秃庐收下了,李思衍坚持不受。回朝后,元世祖斥责秃庐不该接受赏赐。李思衍又巧妙应答道:“臣不收,全大国之体,秃庐受,安小国之心。”一句话,使元祖转怒为喜,夸奖思衍是个贤能的人才,也给了秃庐一个台阶。同年十一月,元世祖又命李思衍为国信使,以万努为兵部郎中作副使,一同出使安南,宣谕安南国王陈日煊亲身入朝,否则必再加兵。再次完成使命后,李思衍诏拜为礼部侍郎兼浙东宣慰使。任职期间,他十分关心民众疾苦,主张宽减关市之税,兴办学校,让百姓过上安乐的日子。两年后,升南台御史,再擢礼部尚书。李思衍为人正直,居官清廉,为政皆有声誉。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李思衍得知爱国名士谢枋得为国殉节于大都悯忠寺,无钱归葬,他便与枋得之子谢空之四处募捐殓尸,并助其路费扶送灵柩南归广信府弋阳县。大德四年(1300年)前后,李思衍积劳成疾,病终于任所。朝廷闻之特赐厚葬,并赐建尚书御史坊以祀之。

著述

李思衍不仅善于治理国政,还擅于写作诗文。著有《两山诗集》、《天南行稿》等传世,但大多散佚。清代学者顾嗣立编纂的《元诗选》一书中,录其诗词22首。

相关诗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