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古诗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古诗大全 文益
诗人介绍
文益

文益   wén yì

法眼文益(885年~958年),唐末五代高僧,俗姓鲁,浙江余杭人。号无相。中国禅教“法眼宗”的创始人。廿岁受戒绍兴开元寺,后至育王寺从希觉学律。文益通大乘佛教各宗派,且涉儒家经籍,希觉视之为佛门的子游、子夏。时南方兴禅,文益便南下福州长庆院向慧稜禅师学习。尔后,文益在地藏院,得桂琛禅师点化觉悟佛法,终成一代宗师。
本    名
文益
字    号
号无相
所处时代
唐代
出生地
浙江余杭
出生时间
885年
去世时间
958年
主要作品
《睹木平和尚》《金屑眼中翳》《改令·措大吃酒点盐》《题法云寺双桧》《隋堤词·尝忆江都大业秋》等
主要成就
“法眼宗”创始人
诗人诗词
生平
相关事件
轶闻
史籍记载
作品一览
历史评价
不会坚持的体验式
生平

文益(885年~958年),俗姓鲁。七岁出家淳安智通院。廿岁受戒绍兴开元寺,后至育王寺从希觉学律。文益通大乘佛教各宗派,且涉儒家经籍,希觉视之为佛门的子游、子夏。时南方兴禅,文益便南下福州长庆院向慧稜禅师学习。尔后,文益在地藏院,得桂琛禅师点化觉悟佛法,终成一代宗师。

相关事件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文益应抚州府州牧的邀请,在临州崇寿院弘扬佛法。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昪的敬重,先后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报恩禅院、清凉寺开堂接众。由于金陵在五代宋初战乱较少,百姓文化水准较高,其思想得到较大范围传播。文益在金陵三坐道场,四方僧俗竞向归之。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十二月五日 ,文益圆寂,享七十四岁。葬江宁县无相塔。谥号“大法眼禅师”。文益禅师的弟子众多,嗣法弟子六十三人,以德韶、慧炬、文遂等十四人最胜。高丽僧人曾来向他学习,得法者有三十六人,法眼宗后来传到朝鲜半岛,长盛不衰。法眼宗,深受华严宗教义影响,并以之阐明禅宗的基本主张,提出“真如一心”即华严宗所谓的“总相”,视“心”(总相)为最高精神性本体,表现出“禅教兼重”的趋向。因此,法眼宗在所有佛家各宗派中,特别和儒家声气相投,得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大力褒扬。

轶闻

某时,文益遇大雪阻途,经地藏院歇脚。烤火取暖时,该院方丈桂琛禅师便问他:“你去那里”?文益:“只是行脚罢了”。桂琛:“什么是行脚”?文益:“不知道”。桂琛:“不知最亲切”。雪停后,文益辞桂琛,桂琛送他到门口并问:“你曾说三界惟心,万法唯识,现在请告诉我庭下的那块石头是在心内,或是在心外呢”?文益答:“在心内”。桂琛说:“你这位行脚之人,为什么要把这样一块大石头放在心中呢?”这话把文益说得窘极了,他便放下行李,决心留下来,向桂琛讨教。每天他提出新见解时,桂琛都说:“佛法不是这样的”。最后,文益只得对桂琛说:“我已经辞穷理绝了”。桂琛便说:“以佛法来论,一切都是现成的”。听了这话,文益才恍然大悟。“一切现成”一语,后来成为法眼宗徒参禅时的重要“话头”。

史籍记载

文益在地藏院与同行者洪进、休复、绍修等投依桂琛禅师,虔诚参谒,勤奋修学,皆得契悟,成为桂琛的弟子。文益在桂琛的点化下觉悟佛法,终成一代宗师。文益在地藏院得度后,又与众人行历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以西地区),州牧招请文益主持崇寿院,在临州崇寿院弘扬佛法。开堂说法之日,上堂答时,深受众僧诚服。因而四方传开,前来向文益请益受教者甚多,常以千计。文益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升的敬重,先后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报恩禅院、清凉寺开堂接众。由于金陵在五代宋初战乱较少,百姓文化水准较高,其思想得到较大范围传播。文益在金陵三坐道场,四方僧俗竞向归之。李升赐号“净慧”。文益禅师宣讲禅要,总以眼为先。他认为万物以识(即认识)为先,而识物者是眼睛。他曾有一首《三界唯心》歌,题标为心,实际指眼。其歌词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非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因此,后人称其为“法眼宗”之祖,其所开禅宗法系,因称法眼宗。

作品一览

文益著有《宗门十规论》,他主张“理事不二,贵在圆融”,“不著他求,尽由心造”,提倡“对病施药”,“量体裁衣”。宋道原《景德传灯录》辑有《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记载了许多公案,可以看出法眼宗的教义。比如法眼宗认为,真正的悟解,就是你看万物时,不再是用肉眼,而是透过了真如之眼。这叫做法眼,或道眼。某次,文益问僧徒们说:“眼沟不通,是因为被沙塞住了;可是道眼不通究竟是被什么塞住呢”?僧徒们都无话以对,他便自答说:“只是被眼所阻碍罢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肉眼没有用。只要它们不塞住了道眼,还是非常有用的。有一次,文益与南唐中主李璟谈论佛道之后,一起观赏牡丹花。中主敦请文益作首偈子,文益当下便诵出:拥绒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中主听后,顿悟禅旨。

历史评价

文益非常博学,精通传统的典籍。但他却不是书本知识的奴隶。他常引证古人的话,但由他的口中说出,都变成了他自己的东西。有个学生问他:“什么是古佛?”他回答:“现在就很好嘛”!

不会坚持的体验式

这是说根本之道和你之间没有间隔。另一位和尚问他:“十二时中要怎样修持”?他回答:“步步踏实”。有人问:“什么是诸佛的玄旨”?他回答:“是你也有的”。

相关诗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