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古诗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古诗大全 梁克家
诗人介绍
梁克家

梁克家   liáng kè jiā

梁克家(1127年3月17日—1187年7月24日),字叔子,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自幼聪敏,勤奋自励。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状元,授平江府签判,历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淳熙八年(1181年),召除醴泉观使。淳熙九年(1182年),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同年,修成《三山志》。淳熙十三年(1186年),进封郑国公。淳熙十四年(1187年),梁克家病卒,追赠少师,谥号“文靖”。
本    名
梁克家
字    号
字叔子
所处时代
宋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泉州晋江
出生时间
1127年3月17日
去世时间
1187年7月24日
主要作品
《次陈休应烹茗廓然亭见送韵》《赋九月梅花》
主要成就
编撰福建地理志
诗人诗词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家族成员
个人作品
史料记载
后世遗迹
人物生平

诸生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关于梁克家的祖籍地问题,地方史界说法不一,有晋江说和南安说;而晋江说所指具体地区,又有今石狮市蚶江石湖(蚶江古属晋江县。《晋江历史人物传》、《泉南掌故札记》等均持此说)、晋江市(古属晋江县)、泉州市区(古晋江县城和泉州郡城)三说。但蚶江石湖有梁克家的读书处———魁星堂一说,则没有什么争议。《闽书·卷7·方域志》》:“金钗山,地名石湖,又名日湖,日所出处也。旧浯屿水寨,今移于此。东西两山,延袤若两钗股。其凹处有石塔,号六胜。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等,以其地类明州育王山,募缘为石塔,其壮丽不减城中开元寺塔也。宋·梁文靖(梁克家)尝读书塔下,有堂名魁星,久废。皇朝(明)·万历(1573—1620年)中,寨帅臧京构新之……”(《泉州史迹·六胜塔》)由于经历几个朝代的战火,蚶江石湖金钗山上的魁星堂早已无存,其遗址的具体方位也不可考。青年时代,梁克家就读于泉州学宫。

揭阳馆客

梁克家后游学广东潮州揭阳县渔湖京岗孙家为“馆客”(家庭教师),今京岗犹存“恩相祠”和“梦龙涤爪处”。梁克家素与朱熹(《泉州人名录·朱熹》)交好,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至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期间,朱熹应梁克家之邀,游历潮州。庆元间(1195—1200年),朱熹还特地为孙家书斋撰写一篇《隐相堂序》(《广东文博》,1987年)。绍兴二十八年 (1158年),揭阳县治东斋梅花盛开,梁克家赋诗一首,意境不凡,抱负极大。诗云:“老菊残梧九月霜,谁将先暖入东堂?不因造物于人厚 ,肯放梅枝特地香。九鼎燮调端有待,百花羞涩敢言芳。看来冰玉辉相映,好取龙吟播乐章。”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梁克家从揭阳回泉州参加福建乡试,夺得解元。

状元及第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绍兴三十年(1160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治所在今江苏省吴县)。时金主亮死(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侵,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宋军所败,完颜亮在败退途中为部下所杀,金都督府派人到镇江与南宋朝廷议和,淮南金兵北撤。),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兵部侍郎)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迁著

作佐郎

梁克家(2张)《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后,经陈俊卿荐举)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克家条六事:一正心术,二立纪纲,三救风俗,四谨威柄,五定庙算,六结人心。其论定庙算,谓今边议不过三说,曰将、兵、财,语甚切直。”

中书舍人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累迁中书舍人。(乾道[1165—1173年]初)使金,金以中朝进士第一,敬待之,即馆宴射,连数十发中的。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

给事中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乾道三年,1167年)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苟且、循默、奔竞,上手笔将奖谕。”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兼知院事《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乾道五年 (1169年)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十八日,陆游携家眷十口,自山阴入蜀,二十日至临安。在临安,他拜见了梁克家,题有《投梁参政》诗一首,表达志在从戎之意。诗曰:“浮生无根株,志士惜浪死,鸡鸣何烦人?推枕中夕起。游也本无奇,腰折百僚底,流离鬓成丝,悲咤泪如洗。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远冲三伏热,前指九月水。回首长安城,未忍便万里,袖诗叩东府,再拜求望履。平生实易足,名幸污黄纸;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颇闻匈奴乱,天意殄虵豕,何时嫖妣师,大刷渭桥耻?土各奋所长,儒生未宜鄙,覆毡草军书,不畏寒坠指。”】兼知(枢密)院事(协助宰相虞允文执政)。(“隆兴议和”后)初修金好,金索所获俘,启衅未已。克家请筑楚州城(今江苏淮安),环舟师于外,边赖以安。在政府,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同。皇太子初立,克家请选置官属,增讲读员,遂以王十朋(《泉州人名录·王十朋》)、陈良翰为詹事,中外称得人。允文主恢复(中原),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谏,数不合,力乞去。上曰:‘兵终不可用乎?’克家奏:‘用兵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上改容曰:‘朕将思之。’诘朝,上面谕曰:‘朕终夜思卿言,至当,毋庸去。’”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八年(乾道八年 ,1172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虞允文为左丞相兼枢密使,经虞允文推荐)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宋代的宰相制度,大体有五次变动。第一次是北宋初·神宗·元丰以前。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益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的变化是,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职权的转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声。第二次是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开始的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过,这三个官位只是虚设,从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他们是正宰相。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销,而增设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第三次是北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蔡京任宰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钦宗·靖康年间,又废除太宰和少宰,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第四次是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又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取消尚书左、右丞的官称,大体恢复宋初制度。第五次是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照旧。除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虚称。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尚书省之制废于无形,实际上是三省合一。从此,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六部,奉命执行政务。当时大臣虞允文、梁克家为首任左、右宰相并兼枢密使。关于对金主战的虞允文和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分任左、右宰相一事,是值得研究的历史事件。进入南宋, “异论相搅”的表现变为和战之争,高宗朝其影响还并不大,而在孝宗朝则已成型。张浚北伐失败后,孝宗任用的宰相,一主和一主战,以主和的汤思退为左丞相,主战的张浚为右丞相,让主和派重掌大权,他们趁机大肆破坏张浚辛苦经营的江淮防线,最后迫使孝宗屈辱求和。乾道年间,孝宗再谋北伐。他先是任命叶颙为左丞相,魏杞为右丞相,前者素来主张恢复,后者却始终反战主和。一年后,孝宗就觉得他们意见分歧,很难成事,罢去了他们的相位。但是,孝宗并没有改变任用一主和一主战之人为丞相的用人方法。乾道八年(1172年),在他任用主战的虞允文为左丞相的同时,又将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梁克家办事稳重,有人称之为“抗金的稳健派”)升为右丞相,结果使虞允文心存顾虑,迟迟不肯从四川出兵,直至虞允文郁郁而终。这种状况,孝宗以后一直沿属下去。后来的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中,也同样有这样的争论,其后果就是主和的史弥远这一绝世权相的出现,南宋灭亡在即。】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乾道九年(1173年),梁克家推荐起用朱熹。《宋史·卷429·列传188·道学3·朱熹》载:“(乾道)三年,陈俊卿、刘珙荐(朱熹)为枢密院编修官,待次。五年,丁内艰。六年,工部侍郎胡铨以诗人荐,与王庭珪同召,以未终丧辞。七年,既免丧,复召,以禄不及养辞。九年(1173年),梁克家相,申前命,(朱熹)又辞。克家奏熹屡召不起,宜蒙褒录,执政俱称之,上曰:‘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特改合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熹以求退得进,于义未安,再辞。淳熙元年,始拜命。”】张说入枢府(张说自知阁门事迁签书枢密院事),公议不与(台谏官王希吕等交章弹劾),寝命,俄复用(后张说补兼枢密都承旨)。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张说是外戚,梁克家与张说的关系却很微妙。一方面,“是时外戚张说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阴附之”(《宋史·卷434·列传193·蔡幼学》);另方面,如上文所说的“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梁克家的这种态度,引起蔡幼学等一些士大夫的不满。《宋史·卷434·列传193·蔡幼学》载,蔡幼学在对策时,向孝宗尖锐地提出:“陛下耻名相之不正,更制近古,二相并进,以为美谈。然或以虚誉惑听,自许立功;或以缄默容身,不能持正。”盖指虞允文、梁克家也。】

建宁府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县)。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州,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淳熙五年(1178年),梁克家丧母,回泉州守制。有人上疏弹劾他秉政时擅改堂部授官,因此落职,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召除醴泉观使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淳熙八年(1181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赵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九年(淳熙九年,1182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逾月而疾。”同年,修纂福州第一部地方志《三山志》40卷成。(《泉南著述·三山志》)

进封郑国公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十三年(淳熙十三年,1186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进封郑国公),赐第,在所存问不绝。”

薨,赠少师,谥文靖

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十四日(7月21日),梁克家逝世,享年六十岁。亲撰遗奏,孝宗看后为之流涕,追赠少师,谥号“文靖”。《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十四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薨(卒于京城),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人物评价

脱脱《宋史》:梁克家才优识远,谋国尽忠。

家族成员

梁克家兄弟六人分别名为:克笃、克家、克明、克绍、克俊、克和。

个人作品

《淳熙三山志》原系陈傅良等撰写,由梁克家署名。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地方志,全书采摭丰富,体例详备,精简古雅,文笔流畅,入编清代《四库全书》。(《泉南著述·三山志》)原本四十卷,入编清代《四库全书》,今本四十二卷,为后人所增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仅录掌故,而不在于夸耀乡贤,侈陈名胜,因亦核实之道,自成志乘之一体,未可以常规绳之。”所著还有《中兴会要》200卷(《宋史·志159·艺文5》)、《梁文靖集》。《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史料记载

《宋史·梁克家传》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时金主亮死,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克家条六事:一正心术,二立纪纲,三救风俗,四谨威柄,五定庙算,六结人心。其论定庙算,谓今边议不过三说,曰将、兵、财,语甚切直。累迁中书舍人。使金,金以中朝进士第一,敬待之,即馆宴射,连数十发中的。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苟且、循默、奔竞,上手笔将谕。乾道五年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金索所获俘,启衅未已。克家请筑楚州城,环舟师于外,边赖以安。在政府,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同。皇太子初立,克家请选置官属,增讲读员,遂以王十朋、陈良翰为詹事,中外称得人。允文主恢复,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谏,数不合,力丐去。上曰:“兵终不可用乎?”克家奏:“用兵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上改容曰:“朕将思之。”诘朝,上面谕曰:“朕终夜思卿言,至当,毋庸去。”八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张说入枢府,公议不与,寝命,俄复用。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州,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淳熙八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赵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九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逾月而疾。十三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赐第,在所存问不绝。十四年六月,薨,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初,唱第时,孝宗由建邸入侍,爱其风度峻整,及登政府,眷宠尤渥。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温雅,多行于世。《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十二》

后世遗迹

故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丞相梁克家宅》:“丞相梁克家宅,在旧县学东。按:县学,宋·绍兴中在今府学东。《闽书》:绍兴二十九年秋讲堂下池产双莲,系梁克家肄业之所。是年,文清首选,明年廷试第一。是梁宅,是在旧县学之东。淳熙四年,县学移行春门内,即今府署。明·洪武初,乃再移今所,则梁宅在府学东,不在今县学东也。乾隆府、县《志》但曰:在县学东,欠明。故增一旧字。”旧县学即今泉州东街第一医院址。旧县学东为今金池巷,其地即梁府园林,今还留有池塘(金池遗址)。金池巷直通相公巷,因梁克家两度为相,故名。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为梁克家立状元坊、郡守姚宪为梁克家立衮绣坊。(《泉州牌坊》)

瑞莲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瑞莲堂》:“瑞莲堂,在州学讲堂之右,为梁克家肄业所。(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秋,堂下池产双莲,守辛次膺以诗纪瑞。是年,公首选。明年,廷策第一。不十年,至宰相。乾道七年(1171年),林教授岊建斯堂,额曰‘瑞莲’。嘉定十六年(1223年),立文靖公祠其中,教授张叔椿为记。淳祐九年(1249年),陈教授伯圭重饰。今废。”

读书处

石狮蚶江石湖塔(六胜塔)下有梁克家读书处。(《泉州史迹·六胜塔》)

梁克家墓

梁克家赐葬泉州城东梁相山,今草邦水库东侧,俗称“五虎朝金狮”穴。(《泉州古墓· 梁克家墓》)
相关诗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