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百家姓
百家姓
当前位置:首页百家姓
kòu

拼音:kòu

注音:ㄎㄡˋ

笔画数::11

笔顺编号::44511352154

结构::上下结构

姓名学::

部首::

字意五行::

部外笔画::8

字型分析::上下结构

百家姓"寇"的排名
起源

寇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

寇姓,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约二十五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寇(Kòu)姓源出有:以官名为氏、出自姬姓、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公子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等。寇姓名人有寇恂、寇准、寇世勋、寇振海等等。

寇姓起源一

以官名为氏。上古周朝时,昆吾人的后人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子孙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寇。

寇姓起源二

出自姬姓。亦是以官名为氏。周朝初年时,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姓,亦相传姓寇。又春秋时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的子孙为卫国司寇,其后人以寇为氏。

寇姓起源三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①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后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

②又辽东乌桓族有寇姓。

寇姓起源四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公子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公子鳞,字矔,是春秋时期宋国人,为国开国君主微子启的第十七世孙,宋襄公子兹父(子兹甫)的庶弟,其兄长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太宰子眱(字鱼)。

寇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叩德氏,满语为Kod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叩氏。

⑵.满族寇侯尔氏,亦称寇侯喽氏,满语为Kohor mongu或Koholo mongu,汉义“钩、弯曲、鞠躬”,人数不多,在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有四支分布,后多冠汉姓为寇氏。

⑶.满族寇拉氏,满语为Kora mongu,汉义“围绕花园的水渠”,人数众多,世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关氏等。

⑷.满族寇达吉氏,满语为Kodaj mongu,汉义“麻袋、小仓库、储物袋”,人数不多,有四个分支,世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孔氏等。

寇姓起源六

(辽宁巴尔虎旗暨翁阔特寇氏族史)记载辽宁省岫岩、庄河,吉林省安图、汪清、图们,黑龙江省望奎,山东威海等地很多寇姓是蒙古族巴尔虎旗翁阔特(后改汉姓寇)而来。

寇姓起源七

垢姓来源:

1、一般“垢”姓来源认为是寇准希望后人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生,勿要当官而改之。也就是寇准之后,既是寇准之后,不管什么原因改为垢姓,也为寇氏子孙。

2、“垢”姓记载,第一次出现在明朝,燕王(朱棣)扫北得胜后,其兵将王、张、垢三姓在现在的河北省三河市东营村落户立庄,因王姓人多,取名王甫营。后村北堤埝决口,洪水将村冲为两半,便分称东、西王甫营。1967年东王甫营改称东营,有166户,795口人,1274亩耕地(县制记载)。

3、据【山东德州寇氏族谱序】记载:当思万物本乎天,而人本乎余祖,水源木本,谁能忘情。始祖兄弟三人,名讳俱失,已不能记忆,仅即所记忆者以述始末,相传自永乐二年兵变由枣强县徙居庆邑城西南,离城五里居住,名为寇家庄分为三支,桑田肥美子孙繁衍,或以诗书传家,或以耕耘糊口,老老幼幼,安居乐业,岂非一甚盛事乎。惜余族寒微未得大落所以富贵者少,而贫贱都多,迨其后有以衣食维艰徙居严家务者,卞家庄者,远而至于口外北京三河头居住,亦良多矣。

此三河市垢姓是否家谱所记支系,需考证确认。

寇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约二十五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寇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寇姓出自先秦时,各朝都设置了司寇这一官职,掌管治安、刑法、 判案等。司寇氏多为担任过司寇的人的后代。司寇氏后来简称为寇氏。寇姓的起源与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简化而来的,而司寇氏源于周朝的官名。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苏念生及司寇康叔。另有寇氏是从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口引氏,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蒙古族、满族寇姓多是蒙古姓(翁阔特)转变而来。

今北京市,陕西省的商洛市、榆林市、铜川市,重庆市的渝北区、垫江县,黑龙江省的三江市、绥化市、宁安市、伊春市、望奎县,湖南省的慈利县、张家界市慈利县,四川省的广元市苍溪县、绵竹市、达县、高县、南溪县、巴中市、南充市营山县、阆中市、宜宾市、郫县,山东省的菏泽市、聊城市阳谷县、莱州市、日照市、淄博市临淄区、平邑县、潍坊市安丘县、利津县、微山湖市、巨野县、滨州市滨城区、威海市、寿光市、诸城市、阳谷县,天津市,河北省的固安县、海兴县、泊头市、冀县、抚宁县、河间县、衡水市武强县,承德市隆化县、朝阳市、丹东市岫岩地区、海城市、大连市庄河县、兴城市,青海省的西宁市,吉林省的安图县、汪清县、图们市、前郭县、桦甸市,浙江省的衢州市,山西省的上谷县、忻州豆罗、榆次市,陕西省的吴堡县、黄陵县、周至县,咸阳市三原县、淳化县、宝鸡市、铜川县、礼泉县,河南省的许昌市禹州市、郸城县、商丘市、夏邑县、鹿邑县杨湖口镇,永城市、郑州市新郑市、西平县、上蔡县、清丰县、新县,汝州市,焦作市的博爱县月山镇,新乡市的封丘县冯村乡;湖北省的孝感市、钟祥市、遂宁市,福建省的德化县,江西省的上饶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呼仑贝尔市、赤峰市、包头市,贵州省的贵阳市息烽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徐州市、连云港市东海县,广东省的广州市,安徽省的颍上县,甘肃省的景泰县,庆阳市西峰区什社乡的李岭村,台湾省,马来西亚的沙巴州,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均有寇氏族人分布。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上邽郡【上邽(读作:guī)】:亦称天水郡。本邽戎地,在今甘肃天水市。公元前688 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冯翊堂:以望立堂。

上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上谷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一、寇kòu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安徽之泾县,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有苏忿生,为司寇,子孙以官氏焉。”司寇氏,或略去司(而为寇氏),然苏忿生之后为苏氏。此以司寇氏者,未必忿生之裔。

2、其又云:“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氏。”则此系出姬姓。

3、又云:“后魏改口引氏为寇氏。”(按:其注“口引”氏云:“改为冠氏。”“冠”当为“寇”之讹)。

4、《姓氏考略》注引《陈留风俗传》云:“浚仪有寇氏,黄帝之后。”浚仪故城在今河南开封县西北。望出冯翊、河南。

5、又据《魏略》注云:“乌桓有寇姓。辽东北平乌丸单于寇晏敦是也。”

6、又引《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古口引氏(改)为寇氏。”(按:古口引,疑即“口引”氏。)春秋时宋有寇先;东汉有寇恂;后魏有寇谦之;宋代有寇准;明代有寇湄。

二、寇

寇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河南、吉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寇姓人口42%。

寇姓起源:

1、系自己姓。黄帝之裔,在夏为昆吾氏,其后裔苏忿生为周武王之司寇,子孙以官为氏,见《风俗通》。

2、系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卫康叔为周司寇,子孙以寇为氏。

3、司寇氏改为寇氏。

4、汉时乌桓部有寇氏。辽东北平乌丸单于寇晏敦是也。

5、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古口引氏为寇氏。或为若口引氏所改。

6、满族姓。其先属巴尔虎蒙古旗,世居辽宁岫岩。

7、蒙古、回、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寇姓名人:

寇先,春秋时宋人。

郡望:冯翊、河南、上谷。

历史名人

寇姓古代名人

寇恂东汉,字子翼。上谷郡昌平县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出身豪强大族家庭。王莽末年任上谷郡功曹,辅佐太守治理郡事,以才智出众、刚强果决深受太守耿况的器重。光武帝(刘秀)时拜河内太守,随光武出征再到颍川,当地士绅向光武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挽留官吏之典故。寇恂明习经术,德行高尚。朝廷倚重,遐迩闻名;他一生戎马,奋其智勇,所得俸禄,却往往厚施亲友故旧和从征将士。他常说:“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后汉书·寇恂列传》)!他治民有方,威望素著,屈己为国,顾全大局,当时人无不景仰他的长者之风,都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能。,建武十二年(36年),寇恂去世,谥威侯。

寇封东汉末年,即刘封,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被刘备收为养子,长沙(治今湖南湘阴)人,蜀汉昭烈帝刘备义子。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随赵云、张飞等扫荡西川,颇有战功,而后又统领孟达攻取上庸,深为刘备信任。但是后来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刘封不从。而后又侵凌孟达,迫其降魏。孟达与魏徐晃共袭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不降,又遭部下叛变,败归成都。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赐死刘封,刘封自裁,刘备深表痛惜。

寇俊南北朝(约479~约561),魏官员。字祖隽。昌平(今山东曲阜南)人。永安二年(529年)出为梁州刺史,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业,安定社稷。大统三年(537年)为洛州刺史。逾二年(约东魏兴和元年以后),拜为秘书监(国家图书馆官员)。时东魏始建国,图书多散佚,他下令设令史一职,抄集经籍,按经、史、子、集分部搜列,群书稍备。武成元年(559年),选为骠骑大将军,进朝与帝面叙洛阳故事。谥号元。

寇泚唐朝,中宗朝为长安尉。张仁愿在朔方,奏用分判军事。开元十三年,帝自择刺史,寇泚由兵部侍郎出守宋州,赋诗祖饯诗一首。

寇准北宋,字平仲,政治家,诗人。华州下邽人。为人刚直,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赴汴梁(开封)会试,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官至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南侵,准任同平章事,力排众议,他力主抗,反对南迁,并促使宋真宗前往澶州(今河南省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为王钦若等所谗罢相。天瘩初年复相,封莱国公。又被丁谓等排挤降官。后贬死雷州。终年62岁。仁宗时追赠中书令,谥忠愍。著有《寇忠愍公诗集》。

寇英杰字粥臣。山东利津人,少年入伍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任湖北,陆军第二混成旅旅长、湖北陆军第一师师长,授陆军中将、将军府植威将军、授涵威将军。民国14年10月,任吴佩孚部第二路军司令。民国15年3月,吴佩孚任命为豫军总司令,督办河南军务收束事宜。民国16年(1927年)1月去职,寓居天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汪伪政府参谋本部上将参议。

寇谦之南北朝,道士。

寇準北宋,宰相。

寇宗儁清朝,进士。

郡望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上邽郡【上邽(读作:guī)】:亦称天水郡。本邽戎地,在今甘肃天水市。公元前688 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冯翊堂:以望立堂。

上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上谷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一、寇kòu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安徽之泾县,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有苏忿生,为司寇,子孙以官氏焉。”司寇氏,或略去司(而为寇氏),然苏忿生之后为苏氏。此以司寇氏者,未必忿生之裔。

2、其又云:“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氏。”则此系出姬姓。

3、又云:“后魏改口引氏为寇氏。”(按:其注“口引”氏云:“改为冠氏。”“冠”当为“寇”之讹)。

4、《姓氏考略》注引《陈留风俗传》云:“浚仪有寇氏,黄帝之后。”浚仪故城在今河南开封县西北。望出冯翊、河南。

5、又据《魏略》注云:“乌桓有寇姓。辽东北平乌丸单于寇晏敦是也。”

6、又引《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古口引氏(改)为寇氏。”(按:古口引,疑即“口引”氏。)春秋时宋有寇先;东汉有寇恂;后魏有寇谦之;宋代有寇准;明代有寇湄。

二、寇

寇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河南、吉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寇姓人口42%。

寇姓起源:

1、系自己姓。黄帝之裔,在夏为昆吾氏,其后裔苏忿生为周武王之司寇,子孙以官为氏,见《风俗通》。

2、系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卫康叔为周司寇,子孙以寇为氏。

3、司寇氏改为寇氏。

4、汉时乌桓部有寇氏。辽东北平乌丸单于寇晏敦是也。

5、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古口引氏为寇氏。或为若口引氏所改。

6、满族姓。其先属巴尔虎蒙古旗,世居辽宁岫岩。

7、蒙古、回、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寇姓名人:

寇先,春秋时宋人。

郡望:冯翊、河南、上谷。

姓氏源流

一、寇kòu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安徽之泾县,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有苏忿生,为司寇,子孙以官氏焉。”司寇氏,或略去司(而为寇氏),然苏忿生之后为苏氏。此以司寇氏者,未必忿生之裔。

2、其又云:“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氏。”则此系出姬姓。

3、又云:“后魏改口引氏为寇氏。”(按:其注“口引”氏云:“改为冠氏。”“冠”当为“寇”之讹)。

4、《姓氏考略》注引《陈留风俗传》云:“浚仪有寇氏,黄帝之后。”浚仪故城在今河南开封县西北。望出冯翊、河南。

5、又据《魏略》注云:“乌桓有寇姓。辽东北平乌丸单于寇晏敦是也。”

6、又引《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古口引氏(改)为寇氏。”(按:古口引,疑即“口引”氏。)春秋时宋有寇先;东汉有寇恂;后魏有寇谦之;宋代有寇准;明代有寇湄。

二、寇

寇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河南、吉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寇姓人口42%。

寇姓起源:

1、系自己姓。黄帝之裔,在夏为昆吾氏,其后裔苏忿生为周武王之司寇,子孙以官为氏,见《风俗通》。

2、系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卫康叔为周司寇,子孙以寇为氏。

3、司寇氏改为寇氏。

4、汉时乌桓部有寇氏。辽东北平乌丸单于寇晏敦是也。

5、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古口引氏为寇氏。或为若口引氏所改。

6、满族姓。其先属巴尔虎蒙古旗,世居辽宁岫岩。

7、蒙古、回、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寇姓名人:

寇先,春秋时宋人。

郡望:冯翊、河南、上谷。

堂号

冯翊堂:以望立堂。

上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上谷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一、寇kòu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安徽之泾县,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有苏忿生,为司寇,子孙以官氏焉。”司寇氏,或略去司(而为寇氏),然苏忿生之后为苏氏。此以司寇氏者,未必忿生之裔。

2、其又云:“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氏。”则此系出姬姓。

3、又云:“后魏改口引氏为寇氏。”(按:其注“口引”氏云:“改为冠氏。”“冠”当为“寇”之讹)。

4、《姓氏考略》注引《陈留风俗传》云:“浚仪有寇氏,黄帝之后。”浚仪故城在今河南开封县西北。望出冯翊、河南。

5、又据《魏略》注云:“乌桓有寇姓。辽东北平乌丸单于寇晏敦是也。”

6、又引《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古口引氏(改)为寇氏。”(按:古口引,疑即“口引”氏。)春秋时宋有寇先;东汉有寇恂;后魏有寇谦之;宋代有寇准;明代有寇湄。

二、寇

寇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河南、吉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寇姓人口42%。

寇姓起源:

1、系自己姓。黄帝之裔,在夏为昆吾氏,其后裔苏忿生为周武王之司寇,子孙以官为氏,见《风俗通》。

2、系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卫康叔为周司寇,子孙以寇为氏。

3、司寇氏改为寇氏。

4、汉时乌桓部有寇氏。辽东北平乌丸单于寇晏敦是也。

5、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古口引氏为寇氏。或为若口引氏所改。

6、满族姓。其先属巴尔虎蒙古旗,世居辽宁岫岩。

7、蒙古、回、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寇姓名人:

寇先,春秋时宋人。

郡望:冯翊、河南、上谷。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