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百家姓
百家姓
当前位置:首页百家姓
tóng

拼音:tóng

注音:ㄊㄨㄥˊ

笔画数::12

笔顺编号::414312511211

结构::上下结构

姓名学::姓,常用字

部首::

字意五行::

部外笔画::7

字型分析::上下结构

百家姓"童"的排名
起源

童姓主要源自:姬姓、风姓。

童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孙颛顼之子老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亦叫卷章。在史籍《大戴礼记·帝系篇》中记载:“颛顼产老童。”传说,老童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说话或唱歌时,嗓音就像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很有音乐的韵味,大概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升C调歌王。老童的后代大多是赫赫有名者,例如重黎、吴回、陆终、祝融、彭祖等等。在老童的后世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童姓起源二

源于风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童,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是风姓赫胥氏的后代。在晋厉公姬寿曼执政时期,胥童为晋厉公的心腹大臣,由其亲手导演了“晋灭三郤”的历史。胥童的曾祖父名叫胥臣,字季子,是晋文公姬重耳属下重臣。在晋文公称霸春秋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据史记《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大司空之职,职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有大造大疑、谏争,与汉朝时期太尉之职相同。胥童的后裔子孙族人为避杀祸,纷纷迁逃四方,且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童姓起源三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郕国夫童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夫童,亦称夫钟,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境内,原为郕国阚邑之地。郕国君主为姬姓,开国君主是姬武。到了战国初期的周威烈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宰相田悼子引齐国大军再度攻陷郕国,郕国君主姬鱼亡国。郕国被灭后,居夫童之地的姬姓住民中(郕、鲁国人皆有),有以故国邑名为姓氏者,称夫童氏,后省改为单姓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zhōng(ㄓㄨㄥ),今读作tóng(ㄊㄨㄥˊ)亦可。

童姓起源四

避祸改姓。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8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作过介绍, 2003年2月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姓》节目也作了介绍。

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 “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人改为“佟”姓,故该姓基本 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于家谱。

童姓起源五

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罪犯童使,属于以身份称谓或因故改姓为氏。童使,在先秦时期至宋朝时期男性奴仆的称谓,童使并不是指童年的幼仆,也不包括因战争而俘虏者,战争俘虏为奴仆者,实际上不可称“使”,只能称“役”。童使是由于官吏犯罪后被判罚为官宦人家的奴仆者,包括不致死刑的罪犯、重罪官员的眷属族人等。在童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身份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童氏人口众多,渊源繁复,不可一论。在汉字金文、甲骨文、秦汉小篆中 童的本义是奴隶。古时候男子有罪沦为奴者,称童。童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身戴刑具,站立在土堆上,企足远望的人形。童的本义已不显,其所引申之小、幼之义加重,如童工、童牛等。童人的出现似与奴,或与幼小有关。

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童姓起源六

源于董氏,出自东汉王朝末期郿侯董卓,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台湾董渊源所撰写的《董童联宗历史渊源》中记载,有一支童氏是因汉朝末期的太师、郿侯董仲颖的后裔子孙改姓而来,其记载曰:“吾族本姓董,汉董仲颖将军,因女婢所害,后裔为避杀灭,弃‘艹’易立,而为童氏。董童本同宗。”按其童氏族人传说,一谓其先居浙江,后进闽连城。

该支童氏源出董氏,与董氏同宗同源,因此有“董童本同宗”之说,在近代早已经联宗,但仍旧分称童氏、董氏。

童姓起源七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童氏的一支,其远祖就是著名的大蒙古汗国开国元勋札剌亦儿·木华黎,木华黎之子有一为札剌亦儿·安童,后为元朝的开国元勋,在札剌亦儿·安童的后裔子孙中,明朝时期有冠汉姓为童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蒙古族卓克氏,源出新巴尔虎蒙古卓穆克氏族,世居浩齐特(今河北张家口赤城独石口外一带)、乌尔逊(今内蒙古呼伦贝尔乌尔逊河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k Hala。蒙古族、满族卓克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童氏、王氏。

蒙古族童氏正确读音皆作tóng(ㄊㄨㄥˊ)。

童姓起源八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童氏,源出古代西域回回名首音,其中有一人名叫宝童,定居中原后,按汉俗取谐音汉字为姓氏,其后裔分衍有童氏、宝氏两支,今分布在陕西的回族老童家,就是该支童氏的后裔子孙。

童姓起源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土家族、侗族、傣族、彝族、黎族、藏族、台湾土著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今湖北老河口,江西德兴、吉安市、鹰潭市、上饶市鄱阳县、弋阳县、玉山县,安徽省的滁州市、无为市、凤台县、芜湖市繁昌、合肥市肥东、阜阳市、阜南县、凤台县、安庆市望江县、淮南市、巢湖市、六安市、枞阳县,重庆市的永川县、梁平县、奉节县,浙江省的杭州淳安县、金华市兰溪、江山、新安市、海宁市、宁波市慈溪、宁波市宁海县、余姚市河姆渡、绍兴市、衢州市、温岭市,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咸宁市嘉鱼县、黄梅县、随州市、麻城市孝感县、石首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长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容县、梧州市,广东省的广州市、英德市、梅州市,河北省的邢台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江宁区、张家港市、扬州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湖南省的岳阳市平江县、长沙市、浏阳市、湘谭市、娄底市、衡阳市、常德市汉寿县,福建省的福州市、龙岩市连城县、长汀县、武夷山市建阳县,四川省的成都市、泸州市、内江市、乐山市、宜宾县、遂宁市、峨嵋山、武胜县,山东省的冠县、莒南县,河南省的开封市杞县,辽宁省的沈阳市,云南省的建水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海南岛等地,均有童氏族人分布。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建昌县:东汉朝时期置建昌县,隶属豫章郡,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城县一带地区。

雁门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建昌堂:以望立堂。

归胜堂:以望立堂。

一、童tó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平度,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云南之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白、彝、壮、苗、哈尼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颛帝生老童,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今建昌有此姓。望出渤海。”(或按:“以王父字为氏”,惟见于周末,未知五帝之时有此义否。)(2)白族有童姓。盖出自“朵希薄”。白族称巫师为“朵希薄”,此以职业为氏。或改为单姓“童’、“董”,乃取“朵希薄”之首音,谐以音近之“童”、“董”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白族》。汉代有童恢,姑幕人,丹阳太守;宋代有童贯;明代有童佩;清代有童昌龄。

二、童

童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云南多此姓。

童姓起源:

1、童国之后,见《姓考》。

2、颛顼之子号老童,其后以号为氏。

3、明时女真人姓。

4、景颇族勒托氏汉姓为童。

5、彝、回、满、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童姓名人:

童仲玉,东汉时琅琊人,循吏童恢之父。童猛哥帖木儿,明时女真人,袭职斡朵里万户,永乐中授建州左卫指挥。

郡望:渤海、雁门。

历史名人

童姓古代名人

童轩明朝(约1429-约1492),鄱阳三庙前人,有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永乐初,以精天官学召入南京钦天监。景泰二年进士。历官南京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卿、提都松潘军务兼巡抚、南京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精通天文、历学,曾著《历日疏》,强调对星象进行观测、验证,主张“以自然之数求自然之运”。为文渊博雄丽,书法亦遒劲。著有《清风亭稿》、《枕肱集》、《纪梦要览》、《海岳涓埃》、《筹边录》等,其中《纪梦要览》三卷编入《四库全书》。

童钰清朝,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功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贯宋朝,汴京人,太师,《水浒传》中有此人。受徽宗宠信,因镇压方腊起义军,进封太师。金将粘罕南侵,童贯为河北宣抚,不战而逃、仓皇逃至至京城。钦宗即位后,朝廷有人诏其陷害忠良、卖国求荣等数十大罪,诛死。

童恢东汉,字汉宗,琅琊姑幕(今山东省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光和五年(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搞鸡鸣狗盗,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后来,童恢死于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推广“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童翊汉朝,在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

童仲玉汉朝,山东省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称为大好人。他是当地的豪富,平时乐善好施,某年灾荒,百姓无以维生,他拿出全部家产长期赈恤灾民,结果九族乡里,赖他而得以活命者达数百人之多。

童宗说唐朝,名士,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著称,著有《柳文音注》,被当时学者称为“南城先生”。

童伯羽宋朝,学者,好读书,师从朱熹,不乐仕进,埋头写作,著有《五经训解》、《情理发微》。

童居易宋朝,因为学问好而出名,人称他“杜州先生”。

童朝仪明朝,文武双全,有能做诗和书画,又被朝廷任命为将军,当时人都称赞他。

童叶庚清朝,知县。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童保清朝,镶蓝旗包衣,清康熙。

老童童姓之始祖,颛顼之子,黄帝之孙,为童姓第一人。

童翰卿唐朝,唐宣宗和唐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

童承叙明代,湖北沔城漕河人,学者、史学家、文学家。明正德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嘉靖皇帝老师

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建昌县:东汉朝时期置建昌县,隶属豫章郡,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城县一带地区。

雁门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建昌堂:以望立堂。

归胜堂:以望立堂。

一、童tó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平度,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云南之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白、彝、壮、苗、哈尼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颛帝生老童,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今建昌有此姓。望出渤海。”(或按:“以王父字为氏”,惟见于周末,未知五帝之时有此义否。)(2)白族有童姓。盖出自“朵希薄”。白族称巫师为“朵希薄”,此以职业为氏。或改为单姓“童’、“董”,乃取“朵希薄”之首音,谐以音近之“童”、“董”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白族》。汉代有童恢,姑幕人,丹阳太守;宋代有童贯;明代有童佩;清代有童昌龄。

二、童

童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云南多此姓。

童姓起源:

1、童国之后,见《姓考》。

2、颛顼之子号老童,其后以号为氏。

3、明时女真人姓。

4、景颇族勒托氏汉姓为童。

5、彝、回、满、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童姓名人:

童仲玉,东汉时琅琊人,循吏童恢之父。童猛哥帖木儿,明时女真人,袭职斡朵里万户,永乐中授建州左卫指挥。

郡望:渤海、雁门。

姓氏源流

一、童tó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平度,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云南之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白、彝、壮、苗、哈尼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颛帝生老童,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今建昌有此姓。望出渤海。”(或按:“以王父字为氏”,惟见于周末,未知五帝之时有此义否。)(2)白族有童姓。盖出自“朵希薄”。白族称巫师为“朵希薄”,此以职业为氏。或改为单姓“童’、“董”,乃取“朵希薄”之首音,谐以音近之“童”、“董”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白族》。汉代有童恢,姑幕人,丹阳太守;宋代有童贯;明代有童佩;清代有童昌龄。

二、童

童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云南多此姓。

童姓起源:

1、童国之后,见《姓考》。

2、颛顼之子号老童,其后以号为氏。

3、明时女真人姓。

4、景颇族勒托氏汉姓为童。

5、彝、回、满、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童姓名人:

童仲玉,东汉时琅琊人,循吏童恢之父。童猛哥帖木儿,明时女真人,袭职斡朵里万户,永乐中授建州左卫指挥。

郡望:渤海、雁门。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建昌堂:以望立堂。

归胜堂:以望立堂。

一、童tó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平度,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云南之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白、彝、壮、苗、哈尼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颛帝生老童,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今建昌有此姓。望出渤海。”(或按:“以王父字为氏”,惟见于周末,未知五帝之时有此义否。)(2)白族有童姓。盖出自“朵希薄”。白族称巫师为“朵希薄”,此以职业为氏。或改为单姓“童’、“董”,乃取“朵希薄”之首音,谐以音近之“童”、“董”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白族》。汉代有童恢,姑幕人,丹阳太守;宋代有童贯;明代有童佩;清代有童昌龄。

二、童

童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云南多此姓。

童姓起源:

1、童国之后,见《姓考》。

2、颛顼之子号老童,其后以号为氏。

3、明时女真人姓。

4、景颇族勒托氏汉姓为童。

5、彝、回、满、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童姓名人:

童仲玉,东汉时琅琊人,循吏童恢之父。童猛哥帖木儿,明时女真人,袭职斡朵里万户,永乐中授建州左卫指挥。

郡望:渤海、雁门。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