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百家姓
百家姓
当前位置:首页百家姓
yàn yān

拼音:yàn

注音:ㄧㄢˋ,ㄧㄢ

笔画数::16

笔顺编号::1221251211354444

结构::上中下结构

姓名学::姓,常用字,多用女性

部首::

字意五行::

部外笔画::12

字型分析::上中下结构

百家姓"燕"的排名
起源

燕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祁姓。

燕(Yān)姓源出有:

燕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以国名为氏。黄帝有后名弃,是周朝的始祖。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建立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市),历史上为与延津一带的燕国相区别,称作北燕。召公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的国政,自己留在国都镐京辅政。召公大儿子的后代世袭燕君共四十三代,后燕国被秦所灭,燕国公族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称燕姓。

燕姓起源二

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倏的商朝贵族,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后来南燕灭国,伯倏的后代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燕姓。

燕姓起源三

源于祁姓,出自汉朝时期刘汉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刘汉燕国的历代燕王吕通、刘泽、刘定国、刘旦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封国名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燕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三国时期曹魏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三国时期,曹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魏明帝曹叡封其叔曹宇为燕王,改汉朝燕郡为燕国,都蓟城。

燕姓起源五

源于高阳氏,出自西晋时期司马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晋王朝先祖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为程柏休父,到周宣王姬静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称司马氏。

燕姓起源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部四大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燕姓起源七

源于祁姓,出自唐末五代时期的桀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桀燕国,是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之地,是原燕王、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割据的势力范围,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据的时间为公元895~913年,正式称帝割据的时间为公元911~913年仅二年。

燕姓起源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燕济氏,亦称颜济氏、严穆吉氏,满语为Yang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燕氏、颜氏、严氏、杨氏、吉氏、穆氏等。

⑵.满族燕札氏,亦称颜扎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颜盏部,以姓为氏,满语为Yanja Hala,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民间多冠汉姓为燕氏、颜氏等,官家则多冠汉姓为阎氏、张氏等,其中的张氏为乾隆大帝赐姓。

燕姓历史上燕姓的迁徙与分布

宋朝时期,燕姓大约有5万2千人,约占全国人口0.07%,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七十位以后。燕姓主要集中在山东,约占全国燕姓总人口的六成;其次分布于甘肃、河南、四川、浙江等地。明朝时期,燕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2万人,江西为燕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燕姓总人口的三成;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南、山西、河南、河北、四川等地。

燕姓当代燕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燕姓的人口大约有26万,为第二百五十八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1%。自宋朝至今1000年,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为燕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山西、青海、四川、河南、河北,以上六省约占全国燕姓总人口的79%。燕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山东大部、青海东部、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北、吉林西北,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1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2%,居住了大约26%的燕姓人群。在陕晋、冀豫大部、山东东端、京津大部、皖苏北部、湖北北部、重庆西部、四川北部、甘肃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吉中部、黑龙江东部,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6%一o.1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2%,居住了大约50%的燕姓人群。

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范阳郡: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设范阳县,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范水:今定兴县固城镇鸡爪河),辖区大约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境内,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上谷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召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想要振兴燕国,就以优厚的待遇向天下招贤。他拜郭隗为老师,为他筑黄金台,于是许多贤士从四面八方奔赴燕国,燕国于是得到振兴。

一、燕y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东平、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北燕也,旧幽州蓟县是也。……召康公奭,周之支族,食邑於召,武王灭纣,封召康公於北燕,成王以为三公,与周公分陕西治,决狱甘棠之下,后世思之,不忍伐焉,然其国僻小,不能通诸夏盟会,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始见载籍。”《广韵》亦云:“燕,姓,召公奭封燕,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乃姬姓之燕;

2、郑樵又注:“南燕,姞姓,伯爵,黄帝之后,实故国犹存於周者。”“南燕,今滑州胙城是也。”故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三十五里。望出上谷、范阳。

3、《姓氏词典》据《后汉书·鲜卑传》注云:“鲜卑有燕氏。”汉代有燕仓,宜城侯;后汉有燕瑗,中郎将;北齐有燕子献,右仆射;唐代有燕钦融;宋代有燕肃。

二、燕y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等地有分布。汉、苗、侗、彝、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按:疑此姓即以春燕为姓,如鸽、鸭、鹰、雁之类。)一音yān,亦现行姓氏。

三、燕

燕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燕姓人口70%。

燕姓起源:

1、源出姬姓。召公奭封于北燕,后以国为氏。北燕,在旧幽州蓟县(故城在今北京大兴),后灭于秦。

2、系自姞姓。黄帝之后有南燕国,后以国为氏。南燕,在滑州胙城(故城在今河南汲县西)。

3、晋末鲜卑族慕容氏前后建立了四个以燕为号的国家,国亡后以国为氏,故称鲜卑有燕氏,见《后汉书·鲜卑传》。

4、唐时百济大臣八姓,燕、沙、劦、解、真、国、苗、木等。

5、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燕姓名人:

燕伋,春秋时孔子弟子。

郡望:上谷、范阳。

历史名人

燕姓古代名人

燕伋春秋,字思,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周景王姬贵十四年(公元前541年),出生于今千阳县水沟镇燕家山。据燕氏家谱记载,燕伋一家三代同堂,有祖父、祖母、父亲和母亲。是一个家道殷实、知书好礼的耕读传家之旺族。燕伋的祖父名公胜,父亲名公滕。当时,孔子在山东曲阜办学受徒,声名远扬,世人共仰。燕伋的父亲早就想让儿子远去山东求学。但因儿子年幼,路途遥远,未能成行。燕伋18岁取妻壤氏,贤而知礼。19岁到20岁时,不幸父母相继去世。22岁那年,他遵照父亲的遗愿,负笈千里,到山东曲阜参与“杏坛”笔者拜师求学。23岁时跟随老师孔子及同学南宫敬叔、仲由等人,周游列国,考察周社会的吏制和道德规范。用孔子的话说就是“问礼”。因为周王朝是周公姬旦辅佐期兄建立的国家。孔子领众多学生到周,一是问礼、学礼,二是传播儒家学说和齐鲁文化。燕伋在孔子门下读书,周游考察,经过5年,27岁回故里。有家过了8年耕读生涯,35岁时又去齐国,跟随老师孔子读书考察。随孔子至齐国。浏览了齐桓公庙,瞻仰了一朝霸主齐桓公的画像,受到齐桓公雄才大略、英风豪气的熏染,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增长了见识与学问,较全面的接受了齐鲁文化的熏陶与洗礼。这次,他在鲁住了5年,40岁回到了千阳。燕伋第二次从鲁游学归来,开始在渔阳(千阳古称)办学教书(当时在西关裴家台),正式传授儒家学说。他在渔阳办学18年,直妻周敬王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因孔子的儿子伯鱼去世,他第三次去鲁,留住四年,正欲返回时,不幸又逢尊师去世,又留鲁,与众同学为尊师治办丧事,戴孝守灵三年,辞鲁归里。其时年高65岁。在家一年就因病去世。

燕达宋朝,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燕肃宋朝,为礼部侍郎,计量发明家。山东益都人。举进士,性精巧,造指南、记里工鼓,计算方向和里程。又创造莲花漏法以计时,非常准确。

燕文贵北宋,画家,吴兴(今属浙江省)人。他擅画山水、草木、人物。所作山水画富有变化,人称“燕家景致”,现存画作有《溪山楼观图》、《烟岚水殿图》等。

郡望

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范阳郡: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设范阳县,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范水:今定兴县固城镇鸡爪河),辖区大约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境内,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上谷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召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想要振兴燕国,就以优厚的待遇向天下招贤。他拜郭隗为老师,为他筑黄金台,于是许多贤士从四面八方奔赴燕国,燕国于是得到振兴。

一、燕y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东平、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北燕也,旧幽州蓟县是也。……召康公奭,周之支族,食邑於召,武王灭纣,封召康公於北燕,成王以为三公,与周公分陕西治,决狱甘棠之下,后世思之,不忍伐焉,然其国僻小,不能通诸夏盟会,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始见载籍。”《广韵》亦云:“燕,姓,召公奭封燕,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乃姬姓之燕;

2、郑樵又注:“南燕,姞姓,伯爵,黄帝之后,实故国犹存於周者。”“南燕,今滑州胙城是也。”故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三十五里。望出上谷、范阳。

3、《姓氏词典》据《后汉书·鲜卑传》注云:“鲜卑有燕氏。”汉代有燕仓,宜城侯;后汉有燕瑗,中郎将;北齐有燕子献,右仆射;唐代有燕钦融;宋代有燕肃。

二、燕y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等地有分布。汉、苗、侗、彝、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按:疑此姓即以春燕为姓,如鸽、鸭、鹰、雁之类。)一音yān,亦现行姓氏。

三、燕

燕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燕姓人口70%。

燕姓起源:

1、源出姬姓。召公奭封于北燕,后以国为氏。北燕,在旧幽州蓟县(故城在今北京大兴),后灭于秦。

2、系自姞姓。黄帝之后有南燕国,后以国为氏。南燕,在滑州胙城(故城在今河南汲县西)。

3、晋末鲜卑族慕容氏前后建立了四个以燕为号的国家,国亡后以国为氏,故称鲜卑有燕氏,见《后汉书·鲜卑传》。

4、唐时百济大臣八姓,燕、沙、劦、解、真、国、苗、木等。

5、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燕姓名人:

燕伋,春秋时孔子弟子。

郡望:上谷、范阳。

姓氏源流

一、燕y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东平、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北燕也,旧幽州蓟县是也。……召康公奭,周之支族,食邑於召,武王灭纣,封召康公於北燕,成王以为三公,与周公分陕西治,决狱甘棠之下,后世思之,不忍伐焉,然其国僻小,不能通诸夏盟会,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始见载籍。”《广韵》亦云:“燕,姓,召公奭封燕,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乃姬姓之燕;

2、郑樵又注:“南燕,姞姓,伯爵,黄帝之后,实故国犹存於周者。”“南燕,今滑州胙城是也。”故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三十五里。望出上谷、范阳。

3、《姓氏词典》据《后汉书·鲜卑传》注云:“鲜卑有燕氏。”汉代有燕仓,宜城侯;后汉有燕瑗,中郎将;北齐有燕子献,右仆射;唐代有燕钦融;宋代有燕肃。

二、燕y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等地有分布。汉、苗、侗、彝、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按:疑此姓即以春燕为姓,如鸽、鸭、鹰、雁之类。)一音yān,亦现行姓氏。

三、燕

燕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燕姓人口70%。

燕姓起源:

1、源出姬姓。召公奭封于北燕,后以国为氏。北燕,在旧幽州蓟县(故城在今北京大兴),后灭于秦。

2、系自姞姓。黄帝之后有南燕国,后以国为氏。南燕,在滑州胙城(故城在今河南汲县西)。

3、晋末鲜卑族慕容氏前后建立了四个以燕为号的国家,国亡后以国为氏,故称鲜卑有燕氏,见《后汉书·鲜卑传》。

4、唐时百济大臣八姓,燕、沙、劦、解、真、国、苗、木等。

5、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燕姓名人:

燕伋,春秋时孔子弟子。

郡望:上谷、范阳。

堂号

上谷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召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想要振兴燕国,就以优厚的待遇向天下招贤。他拜郭隗为老师,为他筑黄金台,于是许多贤士从四面八方奔赴燕国,燕国于是得到振兴。

一、燕y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东平、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北燕也,旧幽州蓟县是也。……召康公奭,周之支族,食邑於召,武王灭纣,封召康公於北燕,成王以为三公,与周公分陕西治,决狱甘棠之下,后世思之,不忍伐焉,然其国僻小,不能通诸夏盟会,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始见载籍。”《广韵》亦云:“燕,姓,召公奭封燕,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乃姬姓之燕;

2、郑樵又注:“南燕,姞姓,伯爵,黄帝之后,实故国犹存於周者。”“南燕,今滑州胙城是也。”故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三十五里。望出上谷、范阳。

3、《姓氏词典》据《后汉书·鲜卑传》注云:“鲜卑有燕氏。”汉代有燕仓,宜城侯;后汉有燕瑗,中郎将;北齐有燕子献,右仆射;唐代有燕钦融;宋代有燕肃。

二、燕y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等地有分布。汉、苗、侗、彝、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按:疑此姓即以春燕为姓,如鸽、鸭、鹰、雁之类。)一音yān,亦现行姓氏。

三、燕

燕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燕姓人口70%。

燕姓起源:

1、源出姬姓。召公奭封于北燕,后以国为氏。北燕,在旧幽州蓟县(故城在今北京大兴),后灭于秦。

2、系自姞姓。黄帝之后有南燕国,后以国为氏。南燕,在滑州胙城(故城在今河南汲县西)。

3、晋末鲜卑族慕容氏前后建立了四个以燕为号的国家,国亡后以国为氏,故称鲜卑有燕氏,见《后汉书·鲜卑传》。

4、唐时百济大臣八姓,燕、沙、劦、解、真、国、苗、木等。

5、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燕姓名人:

燕伋,春秋时孔子弟子。

郡望:上谷、范阳。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