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百家姓
百家姓
当前位置:首页百家姓

拼音:

注音:ㄩˊ

笔画数::13

笔顺编号::2153152511134

结构::半包围结构

姓名学::姓,常用字

部首::

字意五行::

部外笔画::7

字型分析::半包围结构

百家姓"虞"的排名
起源

虞姓主要源自:姚姓、子姓、姬姓。

虞姓,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四位,人口约三十八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4%左右。

姓氏源流

虞姓起源一

源于姚姓,是姚姓的分支,出自上古五帝最后一位禅让制帝王舜帝姚重华之子商均,以国名为氏。

舜帝有号称有虞氏,故舜帝又称虞舜,是虞姓人的始祖。舜帝姓姚,名重华,公元前2277--2178年。尧让位于舜,践帝位三十九年。舜是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尧之后古帝王部落联盟首领,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当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故虞舜就是虞姓人的始祖。禹治水有功,舜帝在年老时将帝位禅让大禹,大禹又将把舜帝的儿子商均封在商,建立虞国。《史记 五帝本纪》:◇集解皇甫谧曰:“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正义谯周云:“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城县。”括地志云:“虞国,舜後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均於商,故号商均也。” 《括地志》: “宋州虞城县(大襄)[古虞]国,[舜后]所封之邑。杜预云:舜后诸侯也”。

虞国君主的后裔子孙,多以国名“虞”作为自己的姓氏,称虞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wú(ㄨˊ),今读Yú(ㄩˊ)亦可。

虞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周时期古矢国,属于以居地或国名为氏。

矢国,是商王朝时期即已经建立的古老诸侯国,因支持周武王伐纣,故而在西周初期仍被封为诸侯国。矢国灭亡的具体时间无可考据,但是按史书的记载,在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国都于汧邑,故矢国之地已经成为秦非子(秦嬴)后代的重要发祥地,说明矢国灭亡于周幽王十一年以前。

矢国被灭亡后,国君王族后裔子孙及国人成为秦国之民,其中多有以故国居地为姓氏者,称虞氏,正确读音作wú,今读Yú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虞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年仲雍庶孙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封仲雍的庶孙于虞(今河南安阳),建立了虞国,为公爵,称虞仲。在史籍《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周武王克殷……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大开国门借道给南下伐虢国的晋国军队,还帮助晋国军队攻虢国。而晋军在灭了虢国后,在回师途中顺手灭了虞国,取回了宝马珍玉,留下了千古成语“唇亡齿寒”、“假道灭虢”。

虞国被灭后,虞国的人民遂以国名为姓氏,称虞氏,以念亡国之痛,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Yú。

虞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父季历之兄泰伯所建虞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虞国,即春秋时代曾争霸中原的吴国,两周时期虞、吴为同一个字。在史籍《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当年的吴国一直就称作“虞国”,称“吴国”,是战国末期史学家们的事。周元王三年(473年),越王勾践在经过多年准备后,一举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亡国后,有吴国王族子孙及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虞氏,战国末期多改为吴氏,但仍有矜持虞氏不变者,世代相传至今。

虞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虞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虞衡,亦称虞官,史西周初期由周召公设置的一种官职,就是负责掌管山林大泽(湖)中各种材质的官吏,诸如林木药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美玉矿产……等等,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职如今天的林业部与国土资源部部长。在典籍《易经·屯卦》中记载:“卽鹿无虞。谓虞官。”在典籍《周礼·天官·大宰》中也记载:“虞衡,作山泽之材。掌山泽者谓之虞。”

在虞衡、虞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虞衡氏、虞官氏,后简化单姓虞氏。

虞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虞佳氏,满语为Y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鄂克敦城(今吉林敦化敖东城)、裕发(今吉林辉南)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冠回汉姓为虞氏。

虞姓起源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今瑶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虞氏,世代相传至今。

虞姓起源八

源于地名,出自上古地理方位虞渊,属于以宗教信仰为氏。

虞渊,是古人最最崇敬的地方,专指正西方的某一点,也就是太阳落下地平线的那个地方,并没有具体的地理位置。在史籍《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日至于虞渊,是为高舂。捍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古人认为,太阳之落山,犹如生命之息灭,人逝有灵,因此,虞渊就是灵魂转生的神圣地方。

转世再生,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因此,太阳落山的黄昏时节出生的孩子,就被视作某一灵魂转生者,被称作虞渊氏,其后代因以为姓氏,省称虞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wú(ㄨˊ),今读Yú(ㄩˊ)亦可。

虞姓起源九

史书记载,虞姓源于远古时期的古老姓氏之一,隶属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此。后因战乱纷争逐步迁徙于现在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大桥区,后因字体简化改为余。

虞氏出自姚姓。远古氏族部落的时候,尧将部落首领的地位禅让给舜。舜有一个称号叫作虞,所以直到今天还被成为虞舜,这也是虞氏的最早起源。后来大禹治水有功,舜又将天下禅让给大禹,称夏禹。

为纪念虞舜,大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国(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商均后代就有称虞氏的。舜是东夷人,号有虞氏,是东夷少昊白虎部水伯天吴裔族邹虞氏之子。邹虞是邹屠与天吴氏族的联姻族,陶唐尧侯与后羿击杀朝阳天虞与东平台前村邹屠氏之后,邹虞联盟解体,邹氏南迁,虞氏留居豫东商丘的虞城。舜出生于此,制陶为业。

大禹接受舜帝禅位后,将帝舜之子商均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虞城县),承继舜帝“有虞氏”之号后建立虞国。

到了西周的时候,虞仲的后代在周文王的时候建立虞国,春秋时候为晋国所灭,后代以虞为姓,保留至今。

虞姓的望郡济阳郡(今河南省兰考附近)、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市)、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市)。

济阳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五绝堂:源自唐太宗曾经夸赞虞世南:“德行绝好,忠直绝好,博学绝好,文词绝好,书翰绝好。”一时传为美谈。

一、虞yú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上海市及其松江县、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河南之卢氏、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姚姓(按:《姓氏考略》称:“系出妫姓”,或“妫”,或“姚”,二者皆可)。舜之建国也,爰以天下授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为诸侯,后世绝国,以国为氏。

2、又云:“周太王之子太伯之弟仲雍,是为虞仲,嗣太伯之后於句吴,武王克商,封舜之后胡公满於陈,封虞仲之庶孙於虞城,以为虞仲后。虞仲国於吴,其支庶封於此,故亦谓之西吴,此姬姓之虞也。今陕州平陆县东北六十里有故虞城,僖公五年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3、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据《姓氏急就篇》注云:“系改姓。隋虞庆则,本姓鱼。”

4、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姓虞佳氏改单姓虞。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汉代有虞俊,无锡人,丞相司直;唐代有虞世南,余姚人;明代有虞舜日;清代有虞景星,金坛人。

二、虞

虞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虞姓人口48%。

虞姓起源:

1、氏于号者,唐、虞、夏、殷是也。虞,远古部落名,舜为其酋长,居于蒲阪(故城在今山西永济附近)。

2、系自姚姓。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故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3里)为诸侯,后世国绝,以国为氏。

3、系自姬姓。周太王之子太伯(或作泰伯)之弟仲雍,是为虞仲,嗣太伯之后于句武。武王克商,封舜之后胡公满于陈,封虞仲之庶孙于虞城(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60里),春秋时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

3、清满洲八旗姓虞佳氏后改为虞氏。

虞姓名人:

虞思,亦作虞幕,夏时人。

郡望:会稽、济阳、陈留。

历史名人

虞姓古代名人

虞卿战国,说客。一作虞庆、吴庆。虞氏,名失传。善游说,因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见赵王时,赵王赐他黄金和一双白璧,第二次见赵王时,赵王拜他为上卿,于是号为虞卿。主张以赵为主,合纵抗秦。长平之战前,建议联合楚魏,迫使秦讲和。即解邯郸围,赵王拟割六城求和,他竭力反对。后离赵入魏,不得意而著书。《史记》说他上采《春秋》,下观近世,著《节义》、《称号》、《揣摩》、等八篇。因为评论国家的得失,积累了八篇文章,合起来称为《虞氏春秋》。《汉书·艺文志》儒家有《虞氏春秋》十五篇,今佚,有清马国翰辑本。

虞初西汉,方士。河南治人武帝时,任侍郎,称“黄车使者”。太初时西攻大宛,曾与丁夫人等以方祠诅咒匈奴和大宛。《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有《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今佚。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其书以《周书》为本。”后世常以其名作为笔记小说的代称,虞初被称为小说家之祖。

虞诩东汉,字升卿,武平人。名将。虞经的孙子。安帝时,始为朝歌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尚书令。

虞姬楚汉,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名虞,生卒年、出生地、结局等均无定论,曾在定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项羽为其作《垓下歌》。相传虞姬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后人曾根据《垓下歌》,以及相传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臆想她的结局是在楚营内自刎,由此流传了一段关于“霸王别姬”的传说。

虞翻三国,吴国的学士,从小爱读书有才气,但多次被请去做官都拒绝。又爱直言议论政事,因此还坐过牢。年老时讲学,听讲的人数以百计。

虞喜东晋,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天文学家,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虞喜博学好古,尤喜天文历算。郡守诸葛恢巡视余姚,任为功曹。晋永嘉元年(307年)征为博士;咸和末举为贤良;咸康初,内史以其“博闻强识,钻坚研微”复荐为博士,皆不就。世为豪族,精天文、经学,兼擅谶纬诸学。咸和五年(330年),根据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发现岁差,认为太阳从第一年冬至到第二年冬至向西移过原先位置,推算出每50年退一度(现代测定为71年8个月)。《宋史·律历志》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一词由此而来。此前中国天文学家认为,太阳从去年冬至到今年冬至环行天空一周永相吻合(那时尚不知地球绕太阳环行)。这一发现对以后天文学颇有影响,南朝宋国大明六年(462年)祖冲之制《大明历》开创中国天文学史新纪元,即应用“岁差”因素。咸康年间,根据宣夜说著《安天论》,主张天高无穷,在上常安不动,日月星辰各自运行,以批驳浑天说、盖天说。永和元年(345年),为十月殷祭事朝论难决,遣使询喜,得以解决。尚著有《毛诗释》、《尚书释问》等10余种。

虞世南隋末唐初,字伯施,余姚人。隋朝时为秘书郎,唐初为秘书监,唐朝开国功臣。十八学士之一,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年少的时候与兄长世基一起跟从顾野王学习。唐太宗曾夸赞他:“德行绝好,忠直绝好,博学绝好,文词绝好,书翰绝好。”擅长于书法,师承沙门智永。偏重于行草,晚年专攻正楷,与欧阳询齐名。一起被称为“欧虞”。贞观十二年逝世,终年80岁。编撰《北堂诗抄》173卷。

虞允文南宋,字彬甫,绍兴二十二年进士,文武双全,为国立有大功。历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丞相等职。关心朝廷大事,经常提出有用的建议,终年64岁。

虞黄昊清朝,字景明,钱塘人。清代康熙举人,诗人。自幼聪明,十岁的时候就能做诗,后来一直因为诗而有名。是“西泠十子”之一。

虞娟之楚王妃妾,善辞令

虞经东汉,史官,武平人。

虞詡汉代,军事家,击退西羌。

虞松三国,曹魏官员

虞溥晋朝,学者,《江表传》的作者

虞仲文南宋,名臣,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进士。

虞集元代,学者,崇仁人

虞朗清代,女画家,金坛人。

虞姓近代名人

虞洽卿(1867~1945),名和德,浙江镇海人。早年到上海当学徒,1894年后任德商鲁麟洋行买办、华俄道胜银行买办。1903年独资开设通惠银号,发起组织四明银行。1905年上海发生大闹公审公堂案,与组织当局交涉获胜,遂名闻沪上。1908年创办宁绍轮船公司。1911年上海光复后任都督府顾问官、外交次长等职。1914年独创三北公司。五四运动期间上街劝说开市。1920年合伙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长。1923年当选为上海总商会会长。抗战时期坚持抗日爱国,日军占领租界后赴渝经营滇缅公路运输,支待抗战。1945年4月在重庆病逝。

虞愚(1909—1989),原名德元,字竹园,号北山。生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历史系兼职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成员,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佛道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协会理事,中国逻辑史研究会顾问。虞愚原籍浙江山阴,1909年农历8月15日生于福建厦门。少年时期就读于厦门敦品小学、同文中学。l928年他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著名佛学大师欧阳竞无研习唯识因明之学。1930年他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预科,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即留校任理则学助教。翌年他赴南京任监察院编审。日寇侵华,厦门沧陷后,他辗转入渝,继续在监察院任职。1941年后任贵州大学理则学讲师、副教授。1943年后任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教授。l956年虞愚被调到北京撰述斯里兰卡佛教大百科全书中有关中国古代专著条目,同时兼任中国佛学院教授。1976年后任《中国佛教》编委会编辑。1979年虞愚受聘任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2年,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85年虞愚两度出访日本,其中一次是以中方审查员身分参与日中青少年竞书会,并与日本名家交流书道;另一次是学术访问。1987年12月退休。l989年7月28日,他在厦门病逝,享年80岁。

虞键(1920~1949),又名祖稿,别名史明、于介。浙江省诸暨市人。少年时代家贫辍学,刻苦自修文化知识。抗战时期投身抗日救亡工作,民国27年(1938年)夏任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诸暨县战时政治工作队牌头区队长兼民教馆长,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训练抗日自卫武装土枪队,使牌头区民众抗日组织得到很大发展。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牌头区委宣传委员、统战部长。他曾为掩护上级组织联络的人员而被省保安司令部逮捕,在金华集中营里遭严刑拷打,始终坚强不屈。民国32年受组织派遣,进入国民党绍兴县军政部门,任县府秘书、县青年反敌行动队副队长,开展抗日锄奸、出击敌伪据点等活动。次年被浙江省政府通缉,撤回诸北抗日游击区,参加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先后任诸北办事处副主任兼行动大队长、《时事简讯》社社长兼总编辑、漓渚区区长、民兵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等职。民国34年9月,新四军金萧支队奉命北撤,虞键留下坚持根据地的工作及安置善后事宜。民国35年4月虞键因病赴上海治疗,经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央委员李士豪和曾伟介绍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并协助上海市组织的恢复工作。民国36年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党部成立,虞键任市党部组织干事,不久担任组织部领导工作。他以全部精力投入反独裁、反内战、争取和平、争取民主的斗争,开展组织、宣传、策反工作,在他的具体领导下,农工党在知识分子、工人、青年中发展了大批党员。他亲自编印市党部刊物和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品,组织党员对上海和浙江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进行规劝起义工作。他通过农工党与中共的关系,为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浙东游击队和中共上海组织接上关系,重建会稽山人民武装。他还担任浙东游击队金萧支队驻沪办事处主任,为部队购买武器、药品、通讯器材,掩护部队来沪人员。为支援部队,他安排动员200多位农工党党员和进步青年、技术人员到浙东参加游击队。民国37年起,虞键先后担任农工党上海市党部的代主任委员、主任委员,领导上海农工党的地下革命活动。他还担任农工党华东局委员,经常前往浙江、江苏指导工作。他贯彻农工党的政治主张和中共的统战政策,在上层爱国民主人士中做团结工作,建树了友谊和威信。他与中共党员吴克坚保持密切联系,开展爱国民主运动。他经王炳南介绍,与苏联驻华大使馆联合搞情报通讯,在解放战争期间,帮助中共开辟联络通道。

郡望

虞姓的望郡济阳郡(今河南省兰考附近)、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市)、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市)。

济阳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五绝堂:源自唐太宗曾经夸赞虞世南:“德行绝好,忠直绝好,博学绝好,文词绝好,书翰绝好。”一时传为美谈。

一、虞yú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上海市及其松江县、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河南之卢氏、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姚姓(按:《姓氏考略》称:“系出妫姓”,或“妫”,或“姚”,二者皆可)。舜之建国也,爰以天下授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为诸侯,后世绝国,以国为氏。

2、又云:“周太王之子太伯之弟仲雍,是为虞仲,嗣太伯之后於句吴,武王克商,封舜之后胡公满於陈,封虞仲之庶孙於虞城,以为虞仲后。虞仲国於吴,其支庶封於此,故亦谓之西吴,此姬姓之虞也。今陕州平陆县东北六十里有故虞城,僖公五年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3、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据《姓氏急就篇》注云:“系改姓。隋虞庆则,本姓鱼。”

4、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姓虞佳氏改单姓虞。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汉代有虞俊,无锡人,丞相司直;唐代有虞世南,余姚人;明代有虞舜日;清代有虞景星,金坛人。

二、虞

虞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虞姓人口48%。

虞姓起源:

1、氏于号者,唐、虞、夏、殷是也。虞,远古部落名,舜为其酋长,居于蒲阪(故城在今山西永济附近)。

2、系自姚姓。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故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3里)为诸侯,后世国绝,以国为氏。

3、系自姬姓。周太王之子太伯(或作泰伯)之弟仲雍,是为虞仲,嗣太伯之后于句武。武王克商,封舜之后胡公满于陈,封虞仲之庶孙于虞城(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60里),春秋时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

3、清满洲八旗姓虞佳氏后改为虞氏。

虞姓名人:

虞思,亦作虞幕,夏时人。

郡望:会稽、济阳、陈留。

姓氏源流

一、虞yú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上海市及其松江县、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河南之卢氏、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姚姓(按:《姓氏考略》称:“系出妫姓”,或“妫”,或“姚”,二者皆可)。舜之建国也,爰以天下授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为诸侯,后世绝国,以国为氏。

2、又云:“周太王之子太伯之弟仲雍,是为虞仲,嗣太伯之后於句吴,武王克商,封舜之后胡公满於陈,封虞仲之庶孙於虞城,以为虞仲后。虞仲国於吴,其支庶封於此,故亦谓之西吴,此姬姓之虞也。今陕州平陆县东北六十里有故虞城,僖公五年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3、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据《姓氏急就篇》注云:“系改姓。隋虞庆则,本姓鱼。”

4、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姓虞佳氏改单姓虞。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汉代有虞俊,无锡人,丞相司直;唐代有虞世南,余姚人;明代有虞舜日;清代有虞景星,金坛人。

二、虞

虞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虞姓人口48%。

虞姓起源:

1、氏于号者,唐、虞、夏、殷是也。虞,远古部落名,舜为其酋长,居于蒲阪(故城在今山西永济附近)。

2、系自姚姓。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故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3里)为诸侯,后世国绝,以国为氏。

3、系自姬姓。周太王之子太伯(或作泰伯)之弟仲雍,是为虞仲,嗣太伯之后于句武。武王克商,封舜之后胡公满于陈,封虞仲之庶孙于虞城(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60里),春秋时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

3、清满洲八旗姓虞佳氏后改为虞氏。

虞姓名人:

虞思,亦作虞幕,夏时人。

郡望:会稽、济阳、陈留。

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五绝堂:源自唐太宗曾经夸赞虞世南:“德行绝好,忠直绝好,博学绝好,文词绝好,书翰绝好。”一时传为美谈。

一、虞yú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上海市及其松江县、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河南之卢氏、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姚姓(按:《姓氏考略》称:“系出妫姓”,或“妫”,或“姚”,二者皆可)。舜之建国也,爰以天下授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为诸侯,后世绝国,以国为氏。

2、又云:“周太王之子太伯之弟仲雍,是为虞仲,嗣太伯之后於句吴,武王克商,封舜之后胡公满於陈,封虞仲之庶孙於虞城,以为虞仲后。虞仲国於吴,其支庶封於此,故亦谓之西吴,此姬姓之虞也。今陕州平陆县东北六十里有故虞城,僖公五年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3、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据《姓氏急就篇》注云:“系改姓。隋虞庆则,本姓鱼。”

4、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姓虞佳氏改单姓虞。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汉代有虞俊,无锡人,丞相司直;唐代有虞世南,余姚人;明代有虞舜日;清代有虞景星,金坛人。

二、虞

虞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虞姓人口48%。

虞姓起源:

1、氏于号者,唐、虞、夏、殷是也。虞,远古部落名,舜为其酋长,居于蒲阪(故城在今山西永济附近)。

2、系自姚姓。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故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3里)为诸侯,后世国绝,以国为氏。

3、系自姬姓。周太王之子太伯(或作泰伯)之弟仲雍,是为虞仲,嗣太伯之后于句武。武王克商,封舜之后胡公满于陈,封虞仲之庶孙于虞城(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60里),春秋时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

3、清满洲八旗姓虞佳氏后改为虞氏。

虞姓名人:

虞思,亦作虞幕,夏时人。

郡望:会稽、济阳、陈留。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