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于阗
yú tián

【拼音】:yú tián

【注音】:ㄩˊㄊ一ㄢˊ

【结构】:于(独体结构)阗(半包围结构)

【简体】:于阗

【繁体】:于闐

字义分解
于阗的解释
词语解释
地名。位于新疆省南部,濒克里雅河西岸。为南疆绿洲之一,有汉、回两城,回城较繁荣。于阗[yútián]⒈亦作“于窴”。⒉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引证解释
⒈亦作“于窴”。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引《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东北则乌孙,东则扜罙、于窴。”《汉书·西域传上·于阗国》:“于闐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多玉石。”清吴伟业《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檀槽岂出龟兹伎,玉笛非关于闐工。”
综合释义
国名。位于今新疆和阗县一带,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东北则乌孙,东则扜罙、于窴。”《汉书·西域传上·于阗国》:“于闐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多玉石。”清吴伟业《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檀槽岂出龟兹伎,玉笛非关于闐工。”
汉语大词典
亦作“于窴”。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东北则乌孙,东则扜罙、于窴。”《汉书·西域传上·于阗国》:“于阗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多玉石。”清吴伟业《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檀槽岂出龟兹伎,玉笛非关于阗工。”
国语辞典
于阗[yútián]⒈地名。位于新疆省南部,濒克里雅河西岸。为南疆绿洲之一,有汉、回两城,回城较 繁荣。⒉国名。位于今新疆和阗县一带,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也作「于寘」。
辞典修订版
地名。位于新疆省南部,濒克里雅河西岸。为南疆绿洲之一,有汉、回两城,回城较 繁荣。国名。位于今新疆和阗县一带,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也作「于寘」。
其他解释
1.汉西域诸国之一。亦作于寘,或称瞿萨旦那、涣那、屈丹。在葱岭以北,南与婼羌,北与姑墨接。王治西城,历代皆通中国。唐贞观中,尝就其他地置毘沙都督府,府址即今和阗城。宋以后仍为于阗国。元、明时犹来朝贡。清初属囘部,乾隆时始内属。参阅「和阗」条。
其他释义
1.亦作'于窴'。2.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于阗造句
1.于阗王一番话后便缓缓退下了高台,不多时便见到一位穿着红衣袈裟的年轻僧人缓缓走上了祭坛,英姿勃勃,儒雅俊朗,那便是玄奘。
2.人人都有隐私,何况一个于阗贵族家里的舞姬,但伽蓝是大隋秘兵,擅长察言观色,洞察秋毫,翩翩的神态一丝不差地落入了他的眼里,立刻引起了他一连串的猜想。
3.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4.于阗王派自己的弟弟为秘使,到孔雀河与高昌、焉耆和龟兹三国使者秘密会谈。
5.亚心网讯“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6.我自小被拐卖到吐火罗,六岁的时候被人卖到石国,三年前又被卖到于阗
7.屈出律的统治并没有得到回鹘部亦都护、阿力麻里特勤、葛逻禄汗王的承认,势力仅及于喀什噶尔一带。
8.戍主,滞留戍垒的三个商队中有十六名护卫,二十多名青壮,大都是栗特人、于阗人和吐火罗人,还有几个天竺人、大食人和大秦人。
9.合浦、于阗行程相去二万里,珠雄于此,玉峙于彼,无胫而来,以宠爱人寰之中,而辉煌廊庙之上,使中华无端宝藏折节而推上坐焉。
10.戊午,甘州回鹘可汗、于阗国王等遣使来朝,进马千匹、橐驼五百头、玉五百围、琥珀五百斤。
于阗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