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假节
jiǎ jié

【拼音】:jiǎ jié

【注音】:ㄐ一ㄚˇㄐ一ㄝˊ

【结构】:假(左右结构)节(上下结构)

【简体】:假节

【繁体】:假節

字义分解
假节的解释
词语解释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3.借用符节。4.虚伪的节操。假节[jiǎjié]⒈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⒉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⒊借用符节。⒋虚伪的节操。
基础解释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3.借用符节。4.虚伪的节操。
引证解释
⒈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引《汉书·平帝纪》:“遣太僕王惲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⒉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引《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驤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四:“及假节邕交,道经湘口,零陵郑太守史与京同年,远以酒乐相迓。”⒊借用符节。参见“符节”。引《战国策·燕策二》:“故假节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鲍彪注:“时诸侯不通,出关则以节假之。”⒋虚伪的节操。引《逸周书·官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虽有假节见行,曰非成质者也。”
网络解释
假节假节,假(通“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贞观之治》中的节仗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综合释义
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汉书·平帝纪》:“遣太僕王惲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驤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四:“及假节邕交,道经湘口,零陵郑太守史与京同年,远以酒乐相迓。”借用符节。《战国策·燕策二》:“故假节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鲍彪注:“时诸侯不通,出关则以节假之。”参见“符节”。虚伪的节操。《逸周书·官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虽有假节见行,曰非成质者也。”
网友释义
假节,假(通“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贞观之治》中的节仗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汉语大词典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汉书·平帝纪》:“遣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四:“及假节邕交,道经湘口,零陵郑太守史与京同年,远以酒乐相迓。”(3).借用符节。《战国策·燕策二》:“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鲍彪注:“时诸侯不通,出关则以节假之。”参见“符节”。(4).虚伪的节操。《逸周书·官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虽有假节见行,曰非成质者也。”
国语辞典
持符节为使臣。假节[jiǎjié]⒈持符节为使臣。引《汉书·卷一二·平帝纪》:「遣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⒉借用符节。引《战国策·燕策二》:「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辞典修订版
持符节为使臣。《汉书.卷一二.平帝纪》:「遣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借用符节。《战国策.燕策二》:「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 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其他解释
持节为使臣也。《汉书·平帝纪》:「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假节造句
1.法院审理后认为,实行轮班工作制的劳动者,工作日正好是周休息日的,属于正常工作;工作日正好是法定休假节日的,应当视为加班。
2.初平元年一月中,献帝下诏,册封张良八世孙张抗为征北将军,秩两千石,假节,开府仪同三司,金印紫绶,封列侯,领幽、冀、并三州兵事。
3.实际上,这已经开了魏晋时期将军具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种持节方式的端绪。
4.汉中王有旨,念关羽上阵杀敌有功,终年督军不苟,拜为前将军,假节钺,全权都督荆襄九郡一切事宜。
5.也就是武乡侯、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录尚书事、假节等一大堆名头的,诸葛亮府上。
6.相国奏请长清公为征北将军,假节,开府仪同三司,金印紫绶,封列侯。
7.庚子,诏大鸿胪卿杜超假节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行征南大将军、太宰,进爵为王,镇邺,为诸军节度。
8.长假节目结束,生活重新调回上班频道,愿你调整状态适应工作步调,抖擞精神面带灿烂微笑。上班没有什么大不了,别烦恼,有我的问候保你心情美好。
9.本周也许不会给你机会去拨正一个假节约的观念,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良机去避免犯两次相同的错误。
10.老板心目中的好员工:加班不要钱,平时不请假,节日不休假,工作都干完,不把福利加。最好是美女,下班陪我去泡吧。我是没机会了!朋友你行吗?
假节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