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是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
2. 表示存在:满身是汗。
3.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是好诗,就是太长了。
4. 表示适合:来的是时候。
5. 表示任何:凡是。是活儿他都肯干。
6. 用于问句:他是走了吗?
7.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是冷。
8. 对,合理,与“非”相对:是非。他说的是。实事求是。
9. 认为对:是古非今。各行其是。深是其言。
10.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是,我就去。
11. 这,此: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是。
12.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是问。惟利是图。
13. 姓。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而下。
(1)(名)错误;不对:明辨是~。
(2)(副)不合于:~法。
(3)(动)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难。
(4)(副)不是:~卖品。
(5)(副)表示否定;跟“不”呼应;表示双重否定;意思是一定要这样:~下苦功不可。
(6)(副)必须;偏偏;不行:~他莫可。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1)(名)错误;不对:明辨是~。
(2)(副)不合于:~法。
(3)(动)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难。
(4)(副)不是:~卖品。
(5)(副)表示否定;跟“不”呼应;表示双重否定;意思是一定要这样:~下苦功不可。
(6)(副)必须;偏偏;不行:~他莫可。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而下。
1.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是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
2. 表示存在:满身是汗。
3.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是好诗,就是太长了。
4. 表示适合:来的是时候。
5. 表示任何:凡是。是活儿他都肯干。
6. 用于问句:他是走了吗?
7.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是冷。
8. 对,合理,与“非”相对:是非。他说的是。实事求是。
9. 认为对:是古非今。各行其是。深是其言。
10.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是,我就去。
11. 这,此: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是。
12.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是问。惟利是图。
13. 姓。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