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出塞
chū sài

【拼音】:chū sài

【注音】:ㄔㄨㄙㄞˋ

【词性】:动词。

【结构】:出(独体结构)塞(上下结构)

【简体】:出塞

【繁体】:出塞

字义分解
出塞的解释
词语解释
出塞chūsài。(1)古远出边塞。出塞[chūsài]⒈古远出边塞。英comeouttoborderarea;
基础解释
远出边塞。
引证解释
⒈出边塞。引《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唐李白《太原早秋》诗:“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清昭槤《啸亭杂录·蒋文肃入场》:“上閲其文喜之,因改今名,遂携出塞,不数载以致大拜云。”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六〇八年,隋炀帝出塞巡视去年所筑长城,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
网络解释
出塞(王昌龄七言绝句之一)《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综合释义
出边塞。《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唐李白《太原早秋》诗:“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清昭槤《啸亭杂录·蒋文肃入场》:“上閲其文喜之,因改今名,遂携出塞,不数载以致大拜云。”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六○八年,隋炀帝出塞巡视去年所筑长城,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
汉语大词典
出边塞。《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唐李白《太原早秋》诗:“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清昭梿《啸亭杂录·蒋文肃入场》:“上阅其文喜之,因改今名,遂携出塞,不数载以致大拜云。”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六○八年,隋炀帝出塞巡视去年所筑长城,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
国语辞典
远出边塞。古称远适异国,或出征外夷为「出塞」。出塞[chūsài]⒈远出边塞。古称远适异国,或出征外夷为「出塞」。引《史记·卷四·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唐·李白〈太原早秋诗〉:「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辞典修订版
远出边塞。古称远适异国,或出征外夷为「出塞」。《史记.卷四.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唐.李白〈太原早秋诗〉:「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其他解释
出国之边塞。《史记·周本纪》:「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宋史·真宗纪》:「契丹兵出塞。」
其他释义
1.出边塞。
出塞造句
1.谁料这支军队作为一支征战邻国的先锋部队,马上就要出塞进行艰苦卓绝的征讨之战,血腥无比的战争无疑让他尝到了更多的死亡威胁。
2.杜甫的《前出塞》是一首家传户诵的精品佳作。
3.黄沙古渡和月牙湖一起名列古代宁夏八景之一,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相传康熙微服私访及亲征葛尔丹、昭君出塞和亲、蒙恬北击匈奴皆由此西进。
4.还有一种与此截然相反的说法,认为王昭君出塞是因为毛延寿出于维护大汉江山的目的而精心策划的,是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
5.捧心,貂蝉拜月,昭君出塞,麻姑献寿,天孙织绵,则天垂廉,文姬归汉,红拂夜奔,绿珠坠楼,萍姬针神,曹令割鼻,红玉击鼓,文君当炉,红线盗盒,木兰弯。
6.绿珠坠楼,昭君出塞,武则天权倾天下,也不禁看朱成碧,潸然泪下。
7.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8.后来护羌从事马玄,忽生异图,背冲出塞,羌众亦叛去不少。
9.由于昭君出塞,使“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竟宁”了六十载!这已然成为历史,我拾级而上。
10.在正史上只有寥寥数笔的昭君出塞形成了绵延千年的文脉,历代以昭君为题材的文学创作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学现象,笔者称之为“昭君文学”。
出塞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