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制兵
zhì bīng

【拼音】:zhì bīng

【注音】:ㄓˋㄅ一ㄥ

【结构】:制(左右结构)兵(上下结构)

【简体】:制兵

【繁体】:制兵

字义分解
制兵的解释
词语解释
1.统辖军队。2.清代称绿营编制的地方常备军为'制兵'。
基础解释
统辖军队。清代称绿营编制的地方常备军为/'制兵/'。
引证解释
⒈统辖军队。引《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制兵也,所以偃兵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宋梅尧臣《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诗:“制财犹制兵,太甚则生乱。”⒉清代称绿营编制的地方常备军为“制兵”。《清史稿·兵志二》:“緑营规制,始自前明。引清顺治初,天下已定,始建各省緑营。緑营之制,有马兵、守兵、战兵。战守皆步兵。额外外委皆马兵。综天下制兵都六十六万人。”郑观应《盛世危言·练兵》:“夫制兵既不可用,即当随时裁革,更补练勇,以节餉需。”
网络解释
制兵制兵zhìbīngㄓㄧˋㄅㄧㄥ,统辖军队。出自《管子·兵法》
综合释义
统辖军队。《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制兵也,所以偃兵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宋梅尧臣《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诗:“制财犹制兵,太甚则生乱。”清代称绿营编制的地方常备军为“制兵”。《清史稿·兵志二》:“緑营规制,始自前明。清顺治初,天下已定,始建各省緑营。緑营之制,有马兵、守兵、战兵。战守皆步兵。额外外委皆马兵。综天下制兵都六十六万人。”郑观应《盛世危言·练兵》:“夫制兵既不可用,即当随时裁革,更补练勇,以节餉需。”谓节制兵士也。掌兵也。《战国策·赵策》:「制兵,而不制于兵。」;《吕氏春秋·孟秋纪·禁塞》:「早朝晏罢,以告制兵者。」
汉语大词典
(1).统辖军队。《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制兵也,所以偃兵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宋梅尧臣《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制财犹制兵,太甚则生乱。”(2).清代称绿营编制的地方常备军为“制兵”。《清史稿·兵志二》:“绿营规制,始自前明。清顺治初,天下已定,始建各省绿营。绿营之制,有马兵、守兵、战兵。战守皆步兵。额外外委皆马兵。综天下制兵都六十六万人。”郑观应《盛世危言·练兵》:“夫制兵既不可用,即当随时裁革,更补练勇,以节饷需。”
其他解释
1.谓节制兵士也。掌兵也。《战国策·赵策》:「制兵,而不制于兵。」;《吕氏春秋·孟秋纪·禁塞》:「早朝晏罢,以告制兵者。」
制兵造句
1.类似的仿制兵马俑展览在国内的广东、山东、黑龙江等地已经发生过多次,而生产粗制滥造的文物复仿制品的地下黑工厂更是数不胜数。
2.其兵制规定,除正规的国家军队外,各堡含堡以下按田粮制兵,有事听调,无事归农,名曰“乡兵”。
3.1940年德国在欧洲的压倒性胜利和英法等国的溃败,又为日本创造了“千载一遇”的良机,但还是因中国战场牵制、兵力捉襟见肘而作罢。
4.這邊是徵兵制,兵員來自民間,國家認同本來就差別很大。
5.除地方部队和钳制兵力外,一切突击兵力以全部集中为原则.(https://www.chazidian.com查字典造句)
制兵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