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正士
zhèng shì

【拼音】:zhèng shì

【注音】:ㄓㄥˋㄕˋ

【结构】:正(独体结构)士(独体结构)

字义分解
正士的解释
词语解释
正直之士。佛教语。梵语“菩萨”的又一译名。谓求正道之大士。正士[zhèngshì]⒈正直之士。佛教语。梵语“菩萨”的又一译名。谓求正道之大士。
引证解释
⒈正直之士。引《书·泰誓》:“屏弃典刑,囚奴正士。”《晏子春秋·问下十九》:“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后汉书·王符传》:“正士怀怨结而不见信,猾吏崇姦轨而不被坐。”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其影响之及於同胞者……效用日大,斯不至为正士所鄙夷,大义所排斥矣。”⒉佛教语。梵语“菩萨”的又一译名。谓求正道之大士。引《无量寿经》卷上:“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解脱菩萨。”
网络解释
正士正士,外文名为Positivepeople,修行正法之士,即菩萨。
综合释义
正直之士。《书·泰誓》:“屏弃典刑,囚奴正士。”《晏子春秋·问下十九》:“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后汉书·王符传》:“正士怀怨结而不见信,猾吏崇姦轨而不被坐。”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其影响之及於同胞者……效用日大,斯不至为正士所鄙夷,大义所排斥矣。”佛教语。梵语“菩萨”的又一译名。谓求正道之大士。《无量寿经》卷上:“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解脱菩萨。”正士[zhèngshì]
汉语大词典
(1).正直之士。《书·泰誓》:“屏弃典刑,囚奴正士。”《晏子春秋·问下十九》:“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后汉书·王符传》:“正士怀怨结而不见信,猾吏崇奸轨而不被坐。”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其影响之及于同胞者……效用日大,斯不至为正士所鄙夷,大义所排斥矣。”(2).佛教语。梵语“菩萨”的又一译名。谓求正道之大士。《无量寿经》卷上:“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解脱菩萨。”
其他释义
1.正直之士。2.佛教语。梵语'菩萨'的又一译名。谓求正道之大士。
正士造句
1.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
2.夫賢吏正士,為上處事,持法宜如丹青矣。
3.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4.“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
5.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
6.刘衡注重经世,尽心吏治,他在讲经讲学时常常强调,为治之要在恤贫保富,端正人心,匡正士习。
7.有梁正士兰陵肖世缵,立身行道,始终如一。
8.贤人于国,亦犹食之在人,固不为噎而绝糇粮,亦不可以谬贤而远正士。陈子昂
9.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观贽论谏数十百篇,讥陈时病,皆本仁义,可为后世法,炳炳如丹,帝所用才十一。[www.chazidian.com/zj-352799/造句]
正士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