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邯郸学步hándān-xuébù。(1)比喻一味模仿别人,非但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2)也作“学步邯郸”。
基础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倒把自己原有的长处也丢掉了。
引证解释
⒈后因用“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引《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餘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郭象注:“以此效彼,两失之。”成玄英疏:“寿陵,燕之邑。邯郸,赵之都。弱龄未壮,谓之餘子。赵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国少年远来学步。既乖本性,未得赵国之能;捨己效人,更失寿陵之故。”《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於邯郸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诗:“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明王鏊《震泽长语·文章》:“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若拘拘规傚,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顰,则陋矣。”《歧路灯》第一〇一回:“‘什么古迹?’娄朴道:‘学步桥。’盛希瑗道:‘是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么?’”
综合释义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俯首~。◎清·梁绍任《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
网友释义
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李白诗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但有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赵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
汉语大词典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郭象注:“以此效彼,两失之。”成玄英疏:“寿陵,燕之邑。邯郸,赵之都。弱龄未壮,谓之馀子。赵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国少年远来学步。既乖本性,未得赵国之能;舍己效人,更失寿陵之故。”《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后因用“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诗:“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明王鏊《震泽长语·文章》:“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若拘拘规效,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则陋矣。”《歧路灯》第一○一回:“‘什么古迹?’娄朴道:‘学步桥。’盛希瑗道:‘是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么?’”
国语辞典
相传战国时期,燕国有个人到赵国的都城邯郸,看到赵国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著学。结果不但没有学好,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典出《庄子.秋水》。后用来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歧路灯.第一○一回》:「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作「学步邯郸」。
辞典修订版
相传战国时期,燕国有个人到赵国的都城邯郸,看到赵国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学。结果不但没有学好,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着回去。典出《庄子.秋水》。后用来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歧路灯.第一零一回》:「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作「学步邯郸」。
辞典简编版
相传战国时期,燕国有个人到赵国的都城邯郸,看到赵国人走路姿态很美,就跟着学。结果不但没有学好,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后用来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典出《庄子.秋水》。 【造句】凡事一味邯郸学步,最后反而会丧失自我的风格。
成语词典版
01.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诗:「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02.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琴娘》:「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頫首邯郸学步。」03.《歧路灯.第一零一回》:「谭绍闻道:『什么古迹?』娄朴道:『学步桥。』盛希瑗道:『是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么?』」04.清.洪楝园《后南柯.序》:「或问于余曰:『昔时汤临川先生有《南柯记》之编,而子是作又名《后南柯》,亦借蚁为喻,意者以汤意未尽,而为东施效颦乎?抑羡慕成作,而为邯郸学步乎?」
其他释义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