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樽俎
zūn zǔ

【拼音】:zūn zǔ

【注音】:ㄗㄨㄣㄗㄨˇ

【结构】:樽(左右结构)俎(左右结构)

【简体】:樽俎

【繁体】:樽俎

字义分解
樽俎的解释
词语解释
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指宴席。樽俎[zūnzǔ]⒈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指宴席。
基础解释
(名)古代盛酒食的器具。后来常用作宴席的代称:折冲~(在宴席上制敌取胜,指进行外交谈判)。
引证解释
⒈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引《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晋葛洪《抱朴子·畅玄》:“越樽俎以代无知之庖,舍绳墨而助伤手之工。”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辞了法聪,别了夫人,把樽俎收拾起。”⒉指宴席。引汉刘向《新序·杂事一》:“仲尼闻之曰:‘夫不出於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衝矣。’”宋王安石《寄郎侍郎》诗:“久愿作公樽俎客,恨无三亩斲蓬蒿!”陈毅《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看我公樽俎折强权,期赢获。”
网络解释
樽俎樽俎,汉语词汇。
释义
青铜器。同“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后来常用做宴席的代称。
综合释义
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晋葛洪《抱朴子·畅玄》:“越樽俎以代无知之庖,舍绳墨而助伤手之工。”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辞了法聪,别了夫人,把樽俎收拾起。”指宴席。汉刘向《新序·杂事一》:“仲尼闻之曰:‘夫不出於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衝矣。’”宋王安石《寄郎侍郎》诗:“久愿作公樽俎客,恨无三亩斲蓬蒿!”陈毅《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看我公樽俎折强权,期赢获。”
汉语大词典
(1).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晋葛洪《抱朴子·畅玄》:“越樽俎以代无知之庖,舍绳墨而助伤手之工。”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辞了法聪,别了夫人,把樽俎收拾起。”(2).指宴席。汉刘向《新序·杂事一》:“仲尼闻之曰:‘夫不出于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宋王安石《寄郎侍郎》诗:“久愿作公樽俎客,恨无三亩斲蓬蒿!”陈毅《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看我公樽俎折强权,期赢获。”
国语辞典
盛酒食的器具。樽俎[zūnzǔ]⒈盛酒食的器具。引《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三国演义·第二一回》:「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⒉借指宴饮、宴席。引南朝陈·徐陵〈册陈公九锡文〉:「公论兵于朝堂之上,决胜于樽俎之闲。」
辞典修订版
盛酒食的器具。《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三国演义.第二一回》:「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借指宴饮、宴席。南朝陈.徐陵〈册陈公九锡文〉:「公论兵于朝堂之上,决胜于樽俎之闲。」
其他释义
盛酒和装肉的器具,代指宴席:布筵席,陈樽俎。
樽俎造句
1.其中“樽俎折冲”被解释为韩朝共同举杯,一起促进和平。
2.此前的历届峰会,与会各国也大多围绕着这些话题讨价还价,折冲樽俎,并对不同版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想品头论足,争论不休。
3.沈家本受命修律后,本着“参考古今,博稽中外”、“折冲樽俎,模范列强”的宗旨进行了一系列修订法律的活动。
4.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5.使俄者必使外无以启其衅端,所谓樽俎之间,折冲千里者是也。
6.六国自己先失了方寸,当年的樽俎之容,会盟之礼,扫地无余,大家尽情攘夺,不知黄雀在后。
7.此前的历届峰会,与会列国也大多环绕着这些话题讨价还价,折冲樽俎,并对分歧版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想品头论足,争论不休。
8.今日姚兄施大法力,为我闻仲治死姜尚;尚死诸将自然瓦解,功成至易,真所谓樽俎折冲,谈笑而下西岐。
9.今我国以存亡关系,故不签字,各国当能见谅,未必不可留作悬案,为他日樽俎折冲之余地,仗义执言,以待国际同盟之裁判。
10.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
樽俎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