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枢密
shū mì

【拼音】:shū mì

【注音】:ㄕㄨㄇ一ˋ

【结构】:枢(左右结构)密(上下结构)

【简体】:枢密

【繁体】:樞密

字义分解
枢密的解释
词语解释
国家机密。中枢官署的统称。枢密使的简称。专称枢密院。枢密[shūmì]⒈国家机密。中枢官署的统称。枢密使的简称。专称枢密院。
引证解释
⒈国家机密。引唐白居易《得丁私发制书法司断依漏泄坐丁诉云非密事请当本罪判》:“如或事关枢密,则科漏洩之辜,请验跡於紫泥,方定刑於丹笔。”清昭槤《啸亭杂录·军机御史》:“军机为枢密重地,非特有詔旨,不许擅入。”⒉中枢官署的统称。引《北史·刘洁传》:“洁久在枢密,恃宠自专,帝心稍不平。”唐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太子监国于晋阳,公留综宫朝,兼典枢密。”清蒋士铨《桂林霜·议恤》:“持衡司礼专枢密,听履声同上金闕。”⒊专称枢密院。引宋苏轼《策略二》:“今夫天下之财,举归之司农;天下之狱,举归之廷尉;天下之兵,举归之枢密,而宰相特持其大纲,听其治要而责成焉耳。”⒋枢密使的简称。参见“枢密使”。引《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於是三上章坚辞枢密之位,优詔不从。”宋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二:“身见其子肖胄为枢密,壻郑亿年为资政殿大学士,仪同执政。”
网络解释
枢密(1).国家机密。唐白居易《得丁私发制书法司断依漏泄坐丁诉云非密事请当本罪判》:“如或事关枢密,则科漏洩之辜,请验迹於紫泥,方定刑於丹笔。”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御史》:“军机为枢密重地,非特有诏旨,不许擅入。”
综合释义
国家机密。唐白居易《得丁私发制书法司断依漏泄坐丁诉云非密事请当本罪判》:“如或事关枢密,则科漏洩之辜,请验跡於紫泥,方定刑於丹笔。”清昭槤《啸亭杂录·军机御史》:“军机为枢密重地,非特有詔旨,不许擅入。”中枢官署的统称。《北史·刘洁传》:“洁久在枢密,恃宠自专,帝心稍不平。”唐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太子监国于晋阳,公留综宫朝,兼典枢密。”清蒋士铨《桂林霜·议恤》:“持衡司礼专枢密,听履声同上金闕。”专称枢密院。宋苏轼《策略二》:“今夫天下之财,举归之司农;天下之狱,举归之廷尉;天下之兵,举归之枢密,而宰相特持其大纲,听其治要而责成焉耳。”枢密使的简称。《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於是三上章坚辞枢密之位,优詔不从。”宋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二:“身见其子肖胄为枢密,壻郑亿年为资政殿大学士,仪同执政。”参见“枢密使”。枢密[shūmì]枢密使的简称。参见「枢密使」条。政府机密的政务。《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以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案,同署乃奏,唯枢密迁授不预。」唐.白居易〈得丁私发制书法司断依漏泄坐丁诉云非密事请当本罪〉:「如或事关枢密,则科漏泄之辜,请验迹于紫泥,方定刑于丹笔 。」
网友释义
(1).国家机密。唐白居易《得丁私发制书法司断依漏泄坐丁诉云非密事请当本罪判》:“如或事关枢密,则科漏洩之辜,请验迹於紫泥,方定刑於丹笔。”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御史》:“军机为枢密重地,非特有诏旨,不许擅入。”
汉语大词典
(1).国家机密。唐白居易《得丁私发制书法司断依漏泄坐丁诉云非密事请当本罪判》:“如或事关枢密,则科漏泄之辜,请验迹于紫泥,方定刑于丹笔。”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御史》:“军机为枢密重地,非特有诏旨,不许擅入。”(2).中枢官署的统称。《北史·刘洁传》:“洁久在枢密,恃宠自专,帝心稍不平。”唐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太子监国于晋阳,公留综宫朝,兼典枢密。”清蒋士铨《桂林霜·议恤》:“持衡司礼专枢密,听履声同上金阙。”(3).专称枢密院。宋苏轼《策略二》:“今夫天下之财,举归之司农;天下之狱,举归之廷尉;天下之兵,举归之枢密,而宰相特持其大纲,听其治要而责成焉耳。”(4).枢密使的简称。《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于是三上章坚辞枢密之位,优诏不从。”宋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二:“身见其子肖胄为枢密,婿郑亿年为资政殿大学士,仪同执政。”参见“枢密使”。
国语辞典
枢密使的简称。参见「枢密使」条。枢密[shūmì]⒈枢密使的简称。参见「枢密使」条。⒉政府机密的政务。引《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以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案,同署乃奏,唯枢密迁授不预。」唐·白居易〈得丁私发制书法司断依漏泄坐丁诉云非密事请当本罪〉:「如或事关枢密,则科漏泄之辜,请验迹于紫泥,方定刑于丹笔。」
辞典修订版
枢密使的简称。参见「枢密使」条。政府机密的政务。《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以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案,同署乃奏,唯枢密迁授不预。」唐.白居易〈得丁私发制书法司断依漏泄坐丁诉云非密事请当本罪〉:「如或事关枢密,则科漏泄之辜,请验迹于紫泥,方定刑于丹笔 。」
其他释义
1.国家机密。2.中枢官署的统称。3.专称枢密院。4.枢密使的简称。
枢密造句
1.晋末,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
2.皇帝服靴袍御垂拱殿,鸣鞭,内侍、阁门、管军依朔望常例起居;次引枢密、宣徽、三司使副、枢密直学士、内客省使以下至医官、待诏及修起居注官二员并大起居。
3.高山高老爷子是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官至相当于枢密使的高位,且进入过核心阶层,退居二线后也是中顾委委员成员之一。
4.在欧阳修的热情荐引下,苏轼先后拜见了宰相文彦博、富弼,枢密使韩琦,还与同年曾巩、晁端彦等相识,结为终生好友。
5.小说第七十六回称童贯为“枢密相公”或“枢相”,这也是宋人的习惯官称。
6.一八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英女皇会同枢密院议决撤销这项条款,由英国单方面接管九龙城。
7.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8.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略如唐代的枢密院,明代的通政司。
9.靠着一举收回幽云十六的功劳,狄青晋韩国公,叶念思更是直接晋燕王,领枢密使,大权独揽。
10.枢密令。枢密令允许政府通过枢密院制定法律,而不需要经过完整的议会立法流程。
枢密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