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格物致知
gé wù zhì zhī

【拼音】:gé wù zhì zhī

【注音】:ㄍㄜˊㄨˋㄓˋㄓ

【词性】:成语。

【简体】:格物致知

【繁体】:格物致知

字义分解
格物致知的解释
词语解释
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géwùzhìzhī]⒈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基础解释
格:推究。致:求得。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引证解释
⒈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引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朱子语类》卷十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箇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清颜元《四书正误·大学》:“李植秀问‘格物致知’。予曰:‘知无体,以物为体……故曰:手格其物,而后知至。’”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而出发便在研究自然(‘格物致知’)。”
综合释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汉语大词典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朱子语类》卷十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清颜元《四书正误·大学》:“李植秀问‘格物致知’。予曰:‘知无体,以物为体……故曰:手格其物,而后知至。’”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而出发便在研究自然(‘格物致知’)。”
国语辞典
推究事物的道理,方能获得不尽的知识。语本《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也作「格致」。格物致知[géwùzhìzhī]⒈推究事物的道理,方能获得不尽的知识。语本也作「格致」。引《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英语tostudytheunderlyingprincipletoacquireknowledge(idiom)​;pursuingknowledgetotheend成语解释格物致知
辞典简编版
推究事物的道理,方能获得不尽的知识。语本《礼记.大学》。 【造句】格物致知就是科学的求知观。
成语词典版
修订本参考资料:推究事物的道理,方能获得不尽的知识。语本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亦作格致。
其他释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近反义词
格物致知造句
1.忽然动了动手指,略有些本能的开启格物致知小心打探四周后,倏地将双眼睁开,整个人更像是一把标枪一般昂然挺立。
2.刘明顿时感觉不妙,点开启格物致知模式滴滴,摆渡分身幼体。
3.在这些人物身上,何尝能见到一星半点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见到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当我们祈求精神世界的护持时,只要诚心够一定有求必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6.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7.儒家与道家在这第二步也是相同,儒家更进一步的典籍大多都是写人情道理教人格物致知,道家的诸多道经也都描述他们认识的天地大道。
8.点的声音在刘明耳畔响起,刘明打开格物致知模式观察自己。
9.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
10.白崖书院少主孔庖,年方志学,却独自一人踏上格物致知之途。
格物致知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