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御史台
yù shǐ tái

【拼音】:yù shǐ tái

【注音】:ㄩˋㄕˇㄊㄞˊ

【结构】:御(左右结构)史(独体结构)台(上下结构)

【简体】:御史台

【繁体】:御史臺

字义分解
御史台的解释
词语解释
御史台yùshǐtái。(1)中国古代监察官署名称,又名“宪台”。御史台[yùshǐtái]⒈中国古代监察官署名称,又名“宪台”英YushiTai;
基础解释
中国古代监察官署名称,又名“宪台”。
引证解释
⒈官署名。专司弹劾之职。西汉时称御史府,东汉初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梁及后魏、北齐或谓之南台,后周则称司宪。隋及唐皆称御史台。惟唐一度改称宪台或肃政台,不久又恢复旧称。明洪武十五年改为都察院,清沿用,御史台之名遂废。参阅《通典·职官六》、《明会要·职官五》。
网络解释
御史台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汉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兰台、宪台。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综合释义
官署名。专司弹劾之职。西汉时称御史府,东汉初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梁及后魏、北齐或谓之南台,后周则称司宪。隋及唐皆称御史台。惟唐一度改称宪台或肃政台,不久又恢复旧称。明洪武十五年改为都察院,清沿用,御史台之名遂废。参阅《通典·职官六》、《明会要·职官五》。御史台[yùshǐtái]御史治事的地方。西汉称为「御史府」,东汉以后称为「御史台」。也称为「宪台」。
汉语大词典
官署名。专司弹劾之职。西汉时称御史府,东汉初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梁及后魏、北齐或谓之南台,后周则称司宪。隋及唐皆称御史台。惟唐一度改称宪台或肃政台,不久又恢复旧称。明洪武十五年改为都察院,清沿用,御史台之名遂废。参阅《通典·职官六》、《明会要·职官五》。
国语辞典
御史治事的地方。西汉称为「御史府」,东汉以后称为「御史台」。御史台[yùshǐtái]⒈御史治事的地方。西汉称为「御史府」,东汉以后称为「御史台」。
辞典修订版
御史治事的地方。西汉称为「御史府」,东汉以后称为「御史台」。也称为「宪台」。
其他释义
1.官署名。专司弹劾之职。西汉时称御史府,东汉初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梁及后魏﹑北齐或谓之南台,后周则称司宪。隋及唐皆称御史台。惟唐一度改称宪台或肃政台,不久又恢复旧称。明洪武十五年改为都察院,清沿用,御史台之名遂废。参阅《通典.职官六》﹑《明会要.职官五》。
御史台造句
1.当初并未重视那些御史台的弹劾,付之一笑,不置与否,若是当初能够掐断这根火苗,也不会有今天的态势,举朝上下,众口一辞,皆要求斩杀子虚先生。
2.天子震怒,遣校尉拿苏轼来京,下御史台狱,就命李定勘问。
3.诸司三品三梁,四品、五品二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亦三梁,而绶有晕锦、黄狮子、方胜、练鹊四等之殊。
4.元代在此设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史院,简称台察院。
5.左执法三国吴置,为御史台属官,与中执法、右执法共同平决诸官事。
6.元监察汉官,也有监察蒙古族贵族的习惯,不仅提高了监察官的品级,而且在地方设立了两个行御史台,中央派遣,权势很大。
7.提高了监察官的品级,而且在地方设立了两个行御史台,中央派遣,权势很大。
8.元监察汉官,也有监察蒙族贵族的习惯,不仅提高了监察官的品级,而且在地方设立了两个行御史台,中央派遣,权势很大。
9.642年前,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还只是“吴王”,攻下集庆后,朱元璋把“吴王府”搬进了元朝统治江南的“行御史台”衙门旧址,也就是今天的内桥王府园一带。
10.顾少卿看李沐风盘根问底的追问,心里也有几分明白,他打起精神道:御史台由皇帝直接监督即可。
御史台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