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⒈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英:enduregreathardshipsinpioneerwork;筚路蓝缕[bìlùlánlǚ]⒈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英enduregreathardshipsinpioneerwork;
基础解释
筚路:柴车。蓝缕:破旧衣服。《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思是说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难与辛苦。也作荜路蓝缕。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篳簬篮缕”。引:《左传·宣公十二年》:“篳路蓝缕,以啟山林。”《方言》云:‘楚谓凡人家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梁启超《过渡时代论》六:“故必有大刀阔斧之力,乃能收篳路蓝缕之功。”夏衍《别桂林--<愁城记>代序》:“更有着三年来筚路蓝缕,好容易才奠定了基础的一个文化的堡垒。”宋刘克庄《饶州新城记》:“昔之人有篳簬篮缕而造邦者,有布衣帛冠而强国者。”⒈亦作“篳簬篮缕”。引《左传·宣公十二年》:“篳路蓝缕,以啟山林。”《方言》云:‘楚谓凡人家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梁启超《过渡时代论》六:“故必有大刀阔斧之力,乃能收篳路蓝缕之功。”夏衍《别桂林--<愁城记>代序》:“更有着三年来筚路蓝缕,好容易才奠定了基础的一个文化的堡垒。”宋刘克庄《饶州新城记》:“昔之人有篳簬篮缕而造邦者,有布衣帛冠而强国者。”
综合释义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孙公既开其先;发扬光大,我公宜善其后。◎蔡东藩、许廑父第九回《民国通俗演义》
网友释义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筚路蓝缕(bìlùlánlǚ):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也作“荜路蓝缕”。
汉语大词典
《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孔颖达疏:“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方言》云:‘楚谓凡人家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意思是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后因以“筚路蓝缕”形容创业艰辛。梁启超《过渡时代论》六:“故必有大刀阔斧之力,乃能收筚路蓝缕之功。”夏衍《别桂林--〈愁城记〉代序》:“更有着三年来筚路蓝缕,好容易才奠定了基础的一个文化的堡垒。”亦作“筚簬篮缕”。宋刘克庄《饶州新城记》:“昔之人有筚簬篮缕而造邦者,有布衣帛冠而强国者。”
国语辞典
⒈ 筚路,以荆竹编制的柴车。筚路蓝缕指驾柴车,穿破衣,以开辟山林。语出唐·孔颖达·正义:「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方言云:『楚谓凡人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后比喻创造事业的艰苦。连横〈台湾通史序〉:「夫台湾固海上之荒岛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至于今是赖。」也作「荜路蓝缕」、「荜露蓝蒌」、「筚路褴褛」。引:《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近胼手胝足手足胼胝筚路蓝缕[bìlùlánlǚ]⒈筚路,以荆竹编制的柴车。筚路蓝缕指驾柴车,穿破衣,以开辟山林。语出唐·孔颖达·正义:「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方言云:『楚谓凡人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后比喻创造事业的艰苦。连横〈台湾通史序〉:「夫台湾固海上之荒岛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至于今是赖。」也作「荜路蓝缕」、「荜露蓝蒌」、「筚路褴褛」。引《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近胼手胝足手足胼胝成语解释筚路蓝缕
辞典修订版
筚路,以荆竹编制的柴车。筚路蓝缕指驾柴车,穿破衣,以开辟山林。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唐.孔颖达.正义:「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方言云:『楚谓凡人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后比喻创造事业的艰苦。连横〈台湾通史序〉:「夫台湾固海上之荒岛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至于今是赖。」也作「荜路蓝缕」、「荜露蓝蒌」、「筚路褴褛」。
成语词典版
修订本参考资料:筚路,以荆竹编制的柴车。筚路蓝缕指驾柴车,穿破衣,以开辟山林。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孔颖达˙正义: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方言云:楚谓凡人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后比喻创造事业的艰苦。
高级汉语词典
柴车和破衣,形容创业的艰辛
其他释义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典故
有一年春天,楚国攻打郑国,郑国抵挡不住,只得向楚国求和。晋国得到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郑,目的是要把郑国争取过来,使他归附晋国。可是晋军还没渡过黄河,郑国已经屈服,楚军也准备胜利回师了。晋军的中军主将荀林父等部分将领,便主张停止进军。而中军副将先縠和另一部分将领却不同意,于是发生了争执。晋军暂驻在敖、鄗二山之间。郑国派人到晋军营中去声明:“我们郑国向楚国求和,不过是为了不致亡国,丝毫也没有对晋国不友好的意思。”还说:“楚军轻而易举地得了胜利,因此骄傲了,部队也放松戒备了。你们如果趁此追击,加上我们从旁助战,定可把楚军打得大败。”先縠高兴地说:“对呀,打败楚军,夺回郑国,正是时候了!”下军副将栾书说:“不行,楚国经常教诫全国军民,要发扬他们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有什么理由说他们骄傲了,放松戒备了?况且郑国劝我们攻打楚军,其实也并不是真心向着我们。要是我们打胜了,他固然会讨好我们,要是楚军打胜了,他还不是又要向楚国投降。我们怎么可以相信郑国的话呢?”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