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拾遗
shí yí

【拼音】:shí yí

【简体】:拾遗

【繁体】:拾遺

字义分解
拾遗的解释
词语解释
⒈ 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例:涂(途)不拾遗。——《史记·孔子世家》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英:appropriatelostproperty;⒉ 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例:拾遗补阙。英:makegoodomissions;
基础解释
1.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2.补充别人著作中的缺漏:《本草纲目~》。3.唐代谏官名。
引证解释
⒈ 拾取他人的失物。引:《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唐孟郊《饥雪吟》:“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明梁辰鱼《浣纱记·遣求》:“化治街衢不拾遗,几兴鲁国欲倾齐。”章炳麟《东夷诗》之一:“陇首餘餱粮,道路无拾遗。”⒉ 比喻轻而易举。引:《汉书·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明所以亡敌於天下也。”颜师古注:“拾遗,言其易也。”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圣人脩备以待时,是以正天下如拾遗。”宋司马光《乞罢刺陕西义勇第四札子》:“太宗取两浙,克河东,一统天下,若振槁拾遗。”⒊ 采录遗逸的事迹。引:《史记·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南齐书·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拾遗》:“这篇一发表,我的剪存材料,可以废去不少,唯有一篇,不忍听其湮没,爰附录于后,作为拾遗云。”⒋ 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引:《史记·汲郑列传》:“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闥,补过拾遗,臣之愿也。”《后汉书·胡广传》:“臣职在拾遗,忧深责重,是以焦心,冒昧陈闻。”晋葛洪《抱朴子·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北史·外戚传·贺讷》:“詔泥与元浑等八人拾遗左右。”清姚鼐《奉答朱竹君用前韵见赠》:“君方簪笔入承明,努力拾遗供侍从。”⒌ 官名。唐武则天时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参阅《续通典·职官三》。
综合释义
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唐孟郊《饥雪吟》:“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明梁辰鱼《浣纱记·遣求》:“化治街衢不拾遗,几兴鲁国欲倾齐。”章炳麟《东夷诗》之一:“陇首餘餱粮,道路无拾遗。”采补缺漏遗佚。《汉书·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明所以亡敌於天下也。”颜师古注:“拾遗,言其易也。”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圣人脩备以待时,是以正天下如拾遗。”宋司马光《乞罢刺陕西义勇第四札子》:“太宗取两浙,克河东,一统天下,若振槁拾遗。”比喻轻而易举。《史记·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南齐书·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拾遗》:“这篇一发表,我的剪存材料,可以废去不少,唯有一篇,不忍听其湮没,爰附录于后,作为拾遗云。”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史记·汲郑列传》:“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闥,补过拾遗,臣之愿也。”《后汉书·胡广传》:“臣职在拾遗,忧深责重,是以焦心,冒昧陈闻。”晋葛洪《抱朴子·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北史·外戚传·贺讷》:“詔泥与元浑等八人拾遗左右。”清姚鼐《奉答朱竹君用前韵见赠》:“君方簪笔入承明,努力拾遗供侍从。”职官名。唐武则天时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参阅《续通典·职官三》。
网友释义
拾遗,意思是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出处在《史记·孔子世家》。
汉语大词典
(1).拾取他人的失物。《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唐孟郊《饥雪吟》:“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明梁辰鱼《浣纱记·遣求》:“化治街衢不拾遗,几兴鲁国欲倾齐。”章炳麟《东夷诗》之一:“陇首馀糇粮,道路无拾遗。”(2).比喻轻而易举。《汉书·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明所以亡敌于天下也。”颜师古注:“拾遗,言其易也。”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圣人脩备以待时,是以正天下如拾遗。”宋司马光《乞罢刺陕西义勇第四札子》:“太宗取两浙,克河东,一统天下,若振槁拾遗。”(3).采录遗逸的事迹。《史记·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南齐书·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拾遗》:“这篇一发表,我的剪存材料,可以废去不少,唯有一篇,不忍听其湮没,爰附录于后,作为拾遗云。”(4).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史记·汲郑列传》:“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后汉书·胡广传》:“臣职在拾遗,忧深责重,是以焦心,冒昧陈闻。”晋葛洪《抱朴子·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北史·外戚传·贺讷》:“诏泥与元浑等八人拾遗左右。”清姚鼐《奉答朱竹君用前韵见赠》:“君方簪笔入承明,努力拾遗供侍从。”(5).官名。唐武则天时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参阅《续通典·职官三》。
国语辞典
⒈ 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引:《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⒉ 比喻轻而易举。引:《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自上逆下,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⒊ 采补缺漏遗佚。引:《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⒋ 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引:《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⒌ 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
辞典修订版
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比喻轻而易举。《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自上逆下,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采补缺漏遗佚。《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
其他释义
①拾取他人的遗失物。也比喻轻而易举:道不拾遗|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②补录缺漏。也指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拾遗汉事|拾遗补缺|补过拾遗。③唐代谏官名。
近反义词
反义词
拾遗造句
1.回陛下,张连峰任职期间,仁爱于民,仁孝治民,所管辖临淮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年年赋税超额完成,在泗州内算是头筹的县府。
2.解放了,社会安定,很快就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新气氛。
3.当然,如果法制建设到位,综合治理落实,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社会环境安定,夜不闭户,路无拾遗,什么防身武器都没了市场。
4.他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拾遗补缺,去解放军档案馆等地查看,找父亲的老部下、老战友讲述,让很多因特殊时代等原因遗失的历史,还原本来的面目。
5.工作中,人人都能积极改变自我,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人人都能拾遗补缺,主动发挥好作用,我们的工作才能好干,才能干好。
6.其代表作《周礼正义》博通宏富,《墨子间诂》世称绝学,另有《名原》、《古籀拾遗》、《古籀余论》等巨著。
7.西汉黄霸任颍川郡太守,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吏治清明,道不拾遗,皇帝因此下诏称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8.大上新项目,拾遗补缺,扩大加工业务,搞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实现多次增值。
9.路不拾遗,固为人们所倡导,但如此似乎脱离了现实。
10.年轻干部唯有保持平常心、甘做寻常事,扮演好拾遗补缺、“跑龙套”的小角色,才能久久为功、日日精进,寻找到事业与人生的蓝海。
拾遗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