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涑水
sù shuǐ

【拼音】:sù shuǐ

【注音】:ㄙㄨˋㄕㄨㄟˇ

【结构】:涑(左右结构)水(独体结构)

【简体】:涑水

【繁体】:涑水

字义分解
涑水的解释
词语解释
指宋司马光。司马光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故称。涑水[sùshuǐ]⒈指宋司马光。司马光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故称。
引证解释
⒈指宋司马光。司马光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故称。引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涑水语见《梁溪漫志》。”清钮琇《觚賸·芥葊自怡编序》:“焚膏检较涑水《通鑑》。”沉惟贤《<万国演义>序》:“虽有涑水之才,欲网罗散失,以为《泰东西通鑑》,未之或逮也。”
网络解释
涑水涑水河向西南流经山西省的闻喜县、夏县、运城市区、临猗县至永济市伍姓湖,在弘道园村附近汇入黄河,全长196公里,流域面积5548多平方公里。
综合释义
指宋司马光。司马光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故称。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涑水语见《梁溪漫志》。”清钮琇《觚賸·芥葊自怡编序》:“焚膏检较涑水《通鑑》。”沉惟贤《<万国演义>序》:“虽有涑水之才,欲网罗散失,以为《泰东西通鑑》,未之或逮也。”
汉语大词典
指宋司马光。司马光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故称。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涑水语见《梁溪漫志》。”清钮琇《觚剩·芥庵自怡编序》:“焚膏检较涑水《通鉴》。”沈惟贤《〈万国演义〉序》:“虽有涑水之才,欲网罗散失,以为《泰东西通鉴》,未之或逮也。”
国语辞典
河川名。源出山西省绛县,西流经闻喜县,南折经夏县至永济县西南,入于黄河。涑水[sùshuǐ]⒈河川名。源出山西省绛县,西流经闻喜县,南折经夏县至永济县西南,入于黄河。⒉乡镇名。位于山西省夏县西,宋时司马光居此。
辞典修订版
河川名。源出山西省绦县,西流经闻喜县,南折经夏县至永济县西南,入于黄河。乡镇名。位于山西省夏县西,宋时司马光居此。
其他释义
1.指宋司马光。司马光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故称。
涑水造句
1.据《涑水纪闻》所载,太祖死后,宋皇后召的是其子秦王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
2.作者春秋述者春秋立人伦之至涑水与洙泗共远。
3.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
4.他们兄弟将父亲和生母聂氏以及父亲的第一个夫人曹氏合葬于夏县城西30里涑水南原呜条岗祖茔,并请庞籍为之作墓志。
5.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6.在山西南部的鸣条岗下、涑水河畔,闻喜县桐城镇老干部支部书记、关工委主任、赵家庄村调委会主任赵膺的名字,家喻户晓。【https://www.chazidian.com/zj-360013/查字典造句】
7.在山西南部的鸣条岗下、涑水河畔,闻喜县桐城镇老干部支部书记、关工委主任、赵家庄村调委会主任赵膺的名字,家喻户晓。
8.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www.chazidian.com查字典造句网】
9.他们兄弟将父亲和生母聂氏以及父亲的第一个夫人曹氏合葬于夏县城西30里涑水南原呜条岗祖茔,并请庞籍为之作墓志。查字典www.chazidian.com/zj-360013/造句
涑水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