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对校
duì xiào

【拼音】:duì xiào

【注音】:ㄉㄨㄟˋㄒ一ㄠˋ

【结构】:对(左右结构)校(左右结构)

【繁体】:對校

字义分解
对校的解释
词语解释
1.亦作'对较'。古代校书﹐两人对坐﹐一持原本诵读﹐一持副本核对有无讹误﹐因称'对校'。后泛指用两种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2.对照比较。
基础解释
亦作/'对较/'。古代校书﹐两人对坐﹐一持原本诵读﹐一持副本核对有无讹误﹐因称/'对校/'。后泛指用两种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对照比较。
引证解释
⒈亦作“对较”。古代校书,两人对坐,一持原本诵读,一持副本核对有无讹误,因称“对校”。后泛指用两种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引清周亮工《书影》卷二:“毛子晋家亦有宋刻王肃注者,与兴公藏本稍异。憾不能合徐毛两本对较鎸行。”⒉对照比较。引《老残游记》第十八回:“白公传四美斋王辅庭,一面将这两种月饼详细对校了,送刚王二公看。”
网络解释
对校对校是校对基本操作方法之一。属传统的校对方法。校对时原稿在左边,校样在右边,先看原稿,再看校样,对照之下便可发现错误;或者反过来,先看校样,再查原稿,如果发现不同,便可根据原稿来改校样。对校法的优点是,原稿和校样要各看一次,有利于发现错误,在校样上标写错误比较方便。它的缺点是,校对时因视线不住地在原稿与校样间移动,容易疲劳和产生错觉,漏过错误;同一句话要看两次,费时多,工作进展缓慢;因为同时注意原稿与校样,造成偏于字的核对,以至整书校过之后不知文章内容,不利发现错误。最好校对之前要读一遍原稿,再进行校对,或者有疑问时再与原稿核对,以减少校对人员的疲劳,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
综合释义
亦作“对较”。古代校书,两人对坐,一持原本诵读,一持副本核对有无讹误,因称“对校”。后泛指用两种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清周亮工《书影》卷二:“毛子晋家亦有宋刻王肃注者,与兴公藏本稍异。憾不能合徐毛两本对较鎸行。”对照比较。《老残游记》第十八回:“白公传四美斋王辅庭,一面将这两种月饼详细对校了,送刚王二公看。”对校[duìxiào]
汉语大词典
(1).亦作“对较”。古代校书,两人对坐,一持原本诵读,一持副本核对有无讹误,因称“对校”。后泛指用两种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清周亮工《书影》卷二:“毛子晋家亦有宋刻王肃注者,与兴公藏本稍异。憾不能合徐毛两本对较镌行。”(2).对照比较。《老残游记》第十八回:“白公传四美斋王辅庭,一面将这两种月饼详细对校了,送刚王二公看。”
对校造句
1.出版社说专门请了两个专业校对校稿,三校是那个娃娃脸的杨柳,她认真细致的可敬。
2.我们对校长的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3.对校编读物的流通情况进行监测。
4.最后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进行研究,指出了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5.小说主要发生地山东武城,武城,地属德州,以德州方言对校黄注中个别误释的词语,可以得其确解。
6.对校园卡的相片或身份的文档信息做任何修改,都会使“指纹”发生显著的改变,从而检测到恶意篡改。
7.学生干部是广大学生的带头人,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对校风和班风的建设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学生干部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学院的稳定与发展。
8.解放前,他在中学教书,对校长一贯奉辞伐罪,但最后还是被解聘了。
9.该文结合淮阴师范学院校园移动一卡通的应用情况,对校园移动一卡通功能和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对其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10.基于对当前校园网络安全的特征与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校园网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范控制策略。
对校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