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偃旗息鼓yǎnqí-xīgǔ。(1)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也指停止战斗。比喻停止做某事。偃旗息鼓[yǎnqíxīgǔ]⒈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也指停止战斗。比喻停止做某事。例突厥受诏,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虽偃旗息鼓,高枕有余矣。——《旧唐书·裴光庭传》英calloffthearmymaneuvers;cease(stop)allmilitaryactivitiesandlielow;lowertheflagsandsilencethedrums;
基础解释
①放倒军旗,停打军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也指停止战斗。②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
引证解释
⒈放倒军旗,停敲军鼓,指军队隐蔽行动,不暴露目标。引《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明徐复祚《投梭记·阴伏》:“听我号令:偃旗息鼓如安寝,啣枚持口噤。兔脱莫留停,狙击要详审。”亦作“偃旗卧鼓”、“偃旗仆鼓”。《梁书·王僧辩传》:“及贼前锋次江口,僧辩乃分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旧唐书·伊慎传》:“慎列树三栅,相去数里,偃旗卧鼓。於中栅声鼓,三栅悉兵以击,贼众大乱。”宋苏洵《权书·法制》:“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譁者斩。”⒉休军罢战。引《新唐书·裴光庭传》:“突厥受詔,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我偃旗息鼓,不復事矣。”杨朔《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敌人当晚上就偃旗息鼓,逃得无影无踪。”⒊喻指无声无息地停止行动。引《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但是煌煌天使,奉旨而来,难道就此偃旗息鼓,一问不问吗?”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三》:“但先前利用过我的人,现在见我偃旗息鼓,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
综合释义
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卷包而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汉语大词典
(1).放倒军旗,停敲军鼓,指军队隐蔽行动,不暴露目标。《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明徐复祚《投梭记·阴伏》:“听我号令:偃旗息鼓如安寝,衔枚持口噤。兔脱莫留停,狙击要详审。”亦作“偃旗卧鼓”、“偃旗仆鼓”。《梁书·王僧辩传》:“及贼前锋次江口,僧辩乃分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旧唐书·伊慎传》:“慎列树三栅,相去数里,偃旗卧鼓。于中栅声鼓,三栅悉兵以击,贼众大乱。”宋苏洵《权书·法制》:“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2).休军罢战。《新唐书·裴光庭传》:“突厥受诏,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我偃旗息鼓,不复事矣。”杨朔《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敌人当晚上就偃旗息鼓,逃得无影无踪。”(3).喻指无声无息地停止行动。《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但是煌煌天使,奉旨而来,难道就此偃旗息鼓,一问不问吗?”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三》:“但先前利用过我的人,现在见我偃旗息鼓,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
国语辞典
军队放倒旌旗,停敲战鼓,肃静无声,不露行踪。《三国志.卷三六.蜀书.赵云传》南朝宋.裴松之.注:「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后用以比喻事情中止,不再进行。《文明小史.第二一回》:「那年正想得个京察,简放道府出来,偏偏遇著匪乱,就此偃旗息鼓的携眷出京。」也作「掩旗息鼓」、「偃旗卧鼓」、「卧鼓偃旗」、「卧旗息鼓」。偃旗息鼓[yǎnqíxígǔ]⒈军队放倒旌旗,停敲战鼓,肃静无声,不露行踪。也作「掩旗息鼓」、「偃旗卧鼓」、「卧鼓偃旗」、「卧旗息鼓」。引《三国志·卷三六·蜀书·赵云传》南朝宋·裴松之·注:「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后用以比喻事情中止,不再进行。《文明小史·第二一回》:「那年正想得个京察,简放道府出来,偏偏遇著匪乱,就此偃旗息鼓的携眷出京。」近鸣金收兵销声匿迹反大张旗鼓重振旗鼓英语lit.laydowntheflagandstillthedrums(idiom);fig.tocease,togivein法语(expr.idiom.)roulersesdrapeauxetcesserdebattredutambour,sonnerlaretraite成语解释偃旗息鼓
辞典修订版
军队放倒旌旗,停敲战鼓,肃静无声,不露行踪。《三国志.卷三六.蜀书.赵云传》南朝宋.裴松之.注:「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后用以比喻事情中止,不再进行。《文明小史.第二一回》:「那年正想得个京察,简放道府出来,偏偏遇着匪乱,就此偃旗息鼓的携眷出京。」也作「掩旗息鼓」、「偃旗卧鼓」、「卧鼓偃旗」、「卧旗息鼓」。
辞典简编版
军队放下旌旗,停敲战鼓。比喻事情中止,不再进行。 【造句】由于联合国居中调停,冲突双方终于偃旗息鼓,协议撤军。
成语词典版
01.《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赵云》裴松之注引《云别传》:「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源)02.《旧唐书.卷八四.裴行俭列传》:「突厥受诏,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虽偃旗息鼓,高枕有余矣。」03.《资治通监.卷二六一.唐纪七七.昭宗光化二年》:「将攻沂州,先使觇之,曰:『城中皆偃旗息鼓。』绾曰:『此必有备,而救兵近,不可击也。』」04.明.徐复祚《投梭记.第一五出》:「听我号令:偃旗息鼓如安寝,衔枚持口噤,兔脱莫留停,狙击要详审。」05.《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吾向已说过,但当偃旗息鼓以应之,彼见我不与他敌,必不乱攻。切记不可交战!」0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苟才便托了这个人,去代他竭力斡旋,足足忙了二十多天。苟才化了六十万两银子,好钦差,就是偃旗息鼓的去了。」07.《文明小史.第二一回》:「那年正想得个京察,简放道府出来,偏偏遇着兵乱,就此偃旗息鼓的携眷出京。」08.《官场现形记.第四零回》:「于是瞿太太千恩万谢,偃旗息鼓,率领众人,悄悄回省而去。」u001a
其他解释
1.行军时匿藏踪迹,使敌不易测料也。《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云陷敌,敌还,更大开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其他释义
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典故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遇。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赵云的副将张翼见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赵云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赵云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得胜回营。
出处
《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而云入营 ;更大门开;偃旗息鼓;公(曹操)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近反义词